•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5年來海南力推公共服務均等化 民生福利看得見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2-04-14 11:32

      逾700萬張票!“2010—2011年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十大成果”評選結果日前公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民生顯著改善”以700多萬票位居第三!

      這個來自民意的判斷,基于廣大老百姓真實心聲:建設國際旅游島,確確實實給百姓帶來很多好處,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

      兩年來,海南朝著“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目標,下大力氣解決了一批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民生方面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和5年前相比,如今的海南百姓,在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等方面享受的福利又上了一個大臺階。正是有了5年來持之以恒的民本理念、5年來堅持不懈的民生建設,才有了今天海南百姓更加燦爛的笑容、更加舒適的生活。

      從“有所為、有所不為”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小財政做大民生

      財政“蛋糕”如何切割,說到底,取決于決策者秉持什么樣的執政理念。

      相比內地發達省份,海南省經濟總量不算大,財政規模較小。然而,就是在“小財政”的狀況下,海南省委、省政府源于執政為民的理念,決意做“大民生”。

      民生項目事事要花大錢,對于一個不富裕的小省來說,談何容易!

      省委、省政府毅然決然,以非凡的氣魄、決然的意志,將有限的財政力量大幅向民生傾斜——小財政也要干大民生。

      2010年以前,海南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做法,集中有限財力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上邁開了大步。

      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兩年來,多項經濟指標全面飄紅,經濟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在財政狀況稍有改善的條件下,海南立即轉變民生建設思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財政收入規模不斷壯大,為促發展和惠民生夯實了基礎,將國際旅游島建設成為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園的底氣更足,力度更大。”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列出一組數據:2008年全省財政預算安排民生支出135.3億元,省本級一般預算新增財力的64.9%投向民生;到了2011年,全省民生支出近547億元,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70.2%,新增財力的60.5%投向了民生領域。

      幾年來,省級新增財力的60%以上都投進了民生項目。從“有所為、有所不為”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變的是民生建設思路,不變的是一心為民的熾熱情懷。

      從孩子上學到老人養老

      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

      對全省老年人來說,養老保險讓他們切實嘗到了好處。新農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省覆蓋,比國家計劃分別提前了2年和1年,全省人民期盼的“老有所養”美好愿景,已初步變為現實。

      又是一個“超前”全國步調的民生項目,對于小省小財政的海南而言,實在不是一件易事。為何能做到?

      海南人口較少,通過政府“二次分配”這只有形之手,提高了海南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覆蓋水平和保障標準。

      幾年來,海南矢志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870萬海南人民幸福感明顯增強。

      保障性住房建設連續兩年被列為海南“一號民生工程”,讓大批住房困難家庭喜笑顏開。去年全省保障性住房完成15萬多套,占計劃的116%。而從2008年到2010年底,全省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房18.95萬套。

      全省人民腰包越來越鼓。在近年來持續增收的基礎上,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多元,同比增長17.9%,增幅居全國第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6400多元,同比增長22.2%,增幅居全國第四。

      孩子們上學更加安心、舒心。幾年來,我省共投入項目資金23億元,支持16個骨干龍頭中等職業學校和16個市縣職教中心的基礎設施和重點專業建設,改、擴建了我省50%的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去年我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實現了“零收費”。

      青壯年就業機會更多。去年海南超額完成新增就業崗位8萬個的目標,連續5年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患者看病更實惠更方便。去年全省有近700萬人次參合農民受益,補償金額達8.8億余元,投入5.5億余元改造建設18家縣級醫院。隨著政府衛生投入的增加,個人衛生支出比例大幅減少。

      從953億到1300億

      打造幸福家園決心堅定

      事實上,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之前,海南已有多個民生方面的全國“率先”。整個“十一五”時期,全省民生投入近953億元。

      然而,海南并不滿足于此。省委、省政府鄭重闡明了國際旅游島建設終極目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讓老百

      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省委、省政府言出必行。為了這個承諾,海南再次邁開改善民生的大步,《海南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民生項目發展規劃(2011-2015年)》很快出爐。這份海南“十二五”民生事業的總綱,雄心勃勃地明確今后5年的民生建設目標,力爭走在全國前列。

      為此,未來5年,海南要投入1300億元巨額資金,實施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保、文體六大民生工程,重點實施73個民生項目。

      953億、1300億,在海南民生投入坐標軸上,兩個數字連成了一條昂揚向上的直線。數字是生硬的,卻彰顯了省委、省政府普惠民生的堅定決心;數字也是生動的,寄托了海南建設幸福家園的美好期許。

      海南的下一個5年,必定是一個令人期待、喜事連連的5年,必定是幸福指數節節攀高、社會更加和諧的5年。(

    ?

      4月13日,澄邁縣福山鎮敦茶村衛生室,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方便的醫療服務。本報記者李英挺特約記者林旭攝

      新農合兩次報銷15萬元,臨高調樓鎮農民王振偉:

      “這是一筆救命錢!”

      本報記者胡續發實習生符玲

      采訪王振偉,聽到最多的就是“感謝”。

      3月19日,在他一家都陷入絕境時,是當地政府及時送來8萬多元錢,緩解了全家之困。

      今年57歲的王振偉家住臨高縣調樓鎮博賢村,去年10月20日晚上,小兒子王謀發生交通意外,導致粉碎性骨折,在海口住院花了19萬多元。

      19萬多元!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更何況,這本是一戶困難家庭。

      兩間普通瓦房,住著一家8口老小,擠得吃飯時只能站著。除了陳舊的桌椅、床柜,再也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了。大兒子王覺外出務工,月收入不到2000元;小女兒剛剛大專畢業,月收入800元。平日里,靠4畝水稻、兩畝甘蔗、幾頭豬,每年萬把塊錢收入,維系著一家8口人日常開支。

      王謀出事后,全家掏出所有的積蓄8000多元錢,給他看病,然而這點錢簡直就是杯水車薪。王振偉無奈,發動全家四處借錢。“19萬多元呀,幾乎都是哭著求人,才勉強湊齊了。”想起那段借錢的經歷,王振偉不堪回首。

      其實,在兒子出事前,王振偉老婆去年得了缺鐵性貧血病,住院治療花了7000元錢。兒子、老婆的看病錢,幾乎全是借來的。20來萬元的債務,壓得全家幾乎喘不過氣來。

      幸運的是,這個貧困人家參加了新農合。兒子、老婆出院一段時間后,新農合為他們初次補償7萬元錢。今年3月19日,有關部門根據政策,又為他們發放了新農合二次補償款8萬多元錢。

      “這是一筆救命錢!”王振偉話音有些顫抖。大兒子王覺接過話:“兩次報銷15萬多元,新農合雪中送炭,我們太高興了。全家都很感動,感謝政府,感謝新農合。”

      了解到王振偉家庭情況后,去年底,當地政府主動為他家辦了低保,盡力幫扶解困。

      王振偉一家是去年臨高縣參合農民中眾多受益者之一。去年全年,臨高縣新農合初次補償惠及了1.2萬多人(不包括分娩),共報銷3422萬元,二次補償惠及2600多名參合農民,報銷約1100萬元。

      去年,全省新農合工作再上新臺階。全省新農合參保(合)人數485萬多人,參合率達到98%以上。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提高至238元,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73%。全年重大疾病共受益612人次,補償金額696萬余元。農民受益面增大,全省有696萬余人次參合農民受益,補償金額達8.8億多元,統籌基金使用率近76%。

      記者見聞

      海口市民李姑來:

      有了養老金,能睡好覺了

      “領到第一筆養老金后,當天晚上就美美地睡了個好覺,懸了7年多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今天,在位于海口市龍華區的家中,61歲的海口市民李姑來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從1967年起,李姑來先后在南田農場、紅明農場從事割膠、種茶等工作。1990年,她隨丈夫調到海口后,主要以打零工謀生。

      為了有份養老保障,2004年,53歲的李姑來拿著自己的檔案材料到社保、地稅等部門,詢問個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關問題。但是,由于已經超過退休年齡,她得到的回復都是“由于政策限制,不符合參加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的條件。”

      沒有養老保險待遇,李姑來為了減輕子女負擔,7年來先后從事過賣菜、當保姆等工作。她對記者說:“沒有養老金,擔心老年生活沒有保障成為我最大的心結。7年來,我每年都要到有關部門跑上好幾趟,詢問養老保險的補辦情況。”

      去年9月,李姑來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個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她的養老保險問題有希望得到解決了。

      今天,從文件袋里取出她保存的報紙,李姑來逐字逐句給記者念著這部分報道內容:“由于歷史原因,部分職工無法參保或接續養老保險,被排除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之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出臺《關于解決未參保超齡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專門解決這部分人員老有所養問題。”

      去年9月28日,查詢得知自己符合政策實施的人員條件后,李姑來急忙拿著身份證、戶口簿、單位證明、人事檔案等相關材料到省社保局辦理參保手續,“社保部門的工作效率很高,只用1天就為我辦理完了相關手續。”

      依照政策法規規定,在補繳了近2.4萬元的15年養老保險費后,李姑來不久就領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筆養老金。

      現在,作為省本級參保的超齡人員,李姑來每個月可以領取養老金1427余元。“政府出臺的政策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有了養老金,現在我終于可以安心養老,不用再擔心拖累兒女、老無所依的問題了。”結束采訪時,她笑著對記者說。

      白沙思源學校學生符明和:

      “我們學校還有塑膠跑道呢”

      本報記者李叢嬌李關平

      政策效果

      “我來自細水鄉”、“我家在南開鄉”、“我是青松鄉的”……昨天下午,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思源學校一間宿舍內,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向記者“自報家門”。他們都是六年級的學生,來自白沙邊遠的鄉鎮,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號“思源學生”。

      “我們學校還有塑膠跑道呢。”順著六年級學生符明和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塑膠跑道操場上,各類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學生們歡快地打鬧聲、喝彩聲,讓人感覺到一股生機勃勃的氣息。

      而就在2009年剛入校的時候,老師的評價還是“沒想到這里的學生是這樣的。”2009年就到白沙思源學校任教的特崗教師陳麗告訴記者,這些孩子剛來的時候基礎比較差,但3年過去,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都發生巨大轉變,學習成績進步顯著。

      孩子的改變說明了思源學校自身教育質量的提高,而這些都離不開學校的校長和老師。

      全國公開招聘的思源學校第一批校長不僅業務能力出色,而且踏實肯干,教育理想堅定。更重要的是,他們帶來的嚴格精細的管理文化正逐步為師生和家長接受。

      東方思源學校每周開校務會都留5分鐘給老師作主題演講,鍛煉教師的口才;昌江思源先后安排50名教師到江蘇洋思中學參加“高效課堂影子培訓”,安排68名教師到海口一中、九中、九小和二十五小跟班學習……

      除了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各思源學校還積極開展各種興趣小組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陵水思源學校探索實施“自主、多元、五過程”的課堂教學模式,分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屯昌思源學校則通過設立勤工儉學崗位和系列環保活動的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課堂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省教育廳近期的一次調查顯示,思源學生對學習“非常或比較感興趣”的占83.8%。

      3年過去,思源實驗學校改革與發展成效顯著,思源學校的價值和成績已被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定安思源學校、屯昌思源學校、瓊中思源學校成為省課改樣本校,當地和附近的校長老師紛紛到思源跟班取經。陵水縣教育局還把思源學校設為校長培訓基地,初中小學校長分批輪訓。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思源學校的示范、輻射作用已經顯現,對海南教育產生的影響正逐步擴大。

      現場走訪

      樂東抱由鎮農民唐良昌:

      蓋了房子好娶媳婦

      今天上午,來到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永明村村民唐良昌的家,記者不禁驚嘆,在這樣一個寂靜偏遠的黎族村落,竟然有收拾得如此干凈整潔的一戶農家。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是一棟新蓋不久的平頂房,面積雖不是很大,但里面收拾的非常干凈,有兩個臥室、一個客廳、一個衛生間和一個廚房。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個非常現代化、充滿溫馨的家庭。

      這是一戶地道的黎族農家。戶主唐良昌今年38歲,目前在家務農,妻子在附近的志仲衛生院工作。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兩年前這里還是成片的茅草房。唐良昌說,2010年以前,他們全村50多戶人家,只有2戶住的是磚瓦房,其余都是住在低矮、潮濕、破舊的茅草房里。

      “是黨的好政策給了我一個幸福的家。”唐良昌說,在此之前,由于未婚,按照當地的傳統,他還和父母、哥嫂七八口人擠在幾間狹小的茅草房里。因此,雖然有談了多年的女朋友,但直到新房蓋起來前,已經36歲的他還沒能組建家庭。

      “沒辦法,按當時那樣的條件,岳父母怎么可能同意我們的婚事?因此我也理解他們當時強烈反對的心情。”他說,幸運的是現在這一切都過去了。“2010年,政府給我們每戶補助2萬塊磚、5噸水泥,幫助我們進行茅草房改造,一下子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

      “材料到位后,房子是當年8月份開工,10月份竣工,年前入住的。第二年春節前我就結婚了,現在兒子已經3個多月了,非常可愛。因此我衷心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農民的幫扶!”唐良昌說,他種了300棵橡膠樹,目前都已經開始割膠了。如果管理得好,每天都有300元的毛收入,凈利潤也有近200元。妻子在單位每個月有1000元左右的工資,現在家里的日子越來越好。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王紅衛] [編輯:劉瀚濤] 
    熱詞推薦:凈化_ 綠化_ 彩化_ 亮化_ 美化_ “五化”_ 海口城市更新_ 海口“五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