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偉終究還是走了。
特別是這個消息由范勇宏來證實則更顯得意味深長。4月29日,在喧囂了一段時間后,范勇宏向媒體發信息證實:“王亞偉辭職了,謝謝關心。”
王亞偉離職傳聞之所以引發業界如此高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他是華夏基金的金字招牌。更重要的莫過于,他的離開背后是一直支持他的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的離意。
“如果范勇宏不心生離意,估計王亞偉也不可能走。”近日,有媒體從權威渠道獲得證實,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也即將離任,并赴籌建中的中國基金業協會工作。對此,華夏基金市場部相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王亞偉確實已向公司遞交了辭職報告,目前正在走相關流程。至于范勇宏的動向,沒有更多確切的消息。
其實自2010年,王亞偉宣布不再擔任華夏基金投委會主席以來,關于其離職的傳聞從未停止,可就在不少業內人士都“審美疲勞”之際,卻突然塵埃落定了。“仿佛之前的兜兜轉轉都是鋪墊”。
范勇宏一旦辭職成真,則標志著曾叱咤基金業的“老十家”基金公司創始人們都已離任,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沒有了喬布斯的蘋果還能叫蘋果嗎?沒有了王亞偉和范勇宏的華夏基金又將走向何處?
去向成謎
其實,早在2010年,傳過王亞偉和范勇宏要同時離開華夏,但后未被證監會批準,理由是“這兩個標桿性人物的離開,對公募基金影響太大”。
此次,離職傳言由“靠譜”變為“已成定局”,跡象出現于4月下旬,一季報顯示,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出現了罕見的天量贖回,其份額規模在一季度內從6.22億份降至4.62億份,份額縮水比例高達25.69%。這是該基金自2007年以來首次出現大幅贖回。眾所周知,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從不打開申購,傳言監管部門官員投資其中,聽到風聲先行贖回。
作為公募基金的獨守者,王亞偉本身已成為基金行業的旗幟和符號。王亞偉掌管華夏大盤的6年半里,該基金的總回報率達到1027.87%,是目前所有基金中唯一一個累計凈值在10元以上的基金。王亞偉是目前業內唯一打破“冠軍魔咒”的基金經理。
這與范勇宏的欣賞和支持密不可分。眾所周知,王亞偉的投資風格凌厲,其對重組股的挖掘和偏愛令人贊嘆,同時也飽受詬病,一度傳出遭到監管部門的審查。無疑,是范勇宏抵擋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并讓他當上只管理自己的基金的副總經理。
據悉,范勇宏最信任的兩個人,一是執行副總經理滕天明,另一個就是王亞偉。范勇宏是王亞偉當之無愧的伯樂;而王亞偉這么多年的堅守也是對其知遇之恩的回報。
在公開場合,范勇宏與王亞偉均多次表示對公募基金行業的熱愛。不過,王亞偉在2009年也曾表示:“如果我的投資風格無法再適應公募基金的要求,也只能考慮其他的發展途徑。”
近日證監會召開的閉門會議中,王亞偉延續4月初看空銀行股論調,稱銀行股盈利已脫離實體經濟支撐。郭樹清打斷了王亞偉的話,說:“我認為你不太懂銀行業。”雖然后來有媒體證實,郭樹清當時“根本不認識市場一哥王亞偉,只是正常的討論”,但透露的意義不言而喻。
對當前的資本市場而言,格局已發生很大的變化。而對于擇股勝于擇時,特別是善于押寶重組類個股的王亞偉來說,將面臨很大的挑戰。“王亞偉激流勇退,給市場留下一個傳奇式大師形象。如果一旦市場有效化,價格能正確反映價值,上市資格寬進寬出,他的老一套可能開始不好用,光環也會漸漸褪去。”業內人士張嘉洋表示。
對于王亞偉的去向,有多個版本。至于相對稍微靠譜一點的社保基金,分析認為,如果要成立一個新的自營基金,讓王亞偉獨立負責,不是沒有可能。但最接近的版本則是香港索羅斯基金。此前,圈內多次傳言“王亞偉將去香港工作”。不過,對于眼下的王亞偉來說,也許最重要的是,休息一下。
對于范勇宏,有媒體引用權威渠道的消息稱,很有可能轉任即將籌備成立的中國基金業協會,任職副會長。之前,亦有傳聞稱,范勇宏可能就職證監會。
“以股本為核心”VS“以人為核心”
至于范去職的原因,業界普遍猜測與大股東中信證券多年博弈未有成效有關。
在最初華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之后,范勇宏親自寫信給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要求保留華夏基金管理和人事上的獨立性。而數年來華夏基金的董事會結構僅董事長王東明、總經理范勇宏,外加三名獨立董事,即是兩方抗衡的結果。
此后,中信證券目前持有華夏基金100%的股權,因違反規定不得不稀釋持有的華夏基金股權。據傳,華夏管理層一度自己接洽潛在購買者,試圖主導這次股權出讓。但最終還是讓大股東中信證券占了上風。在中信證券完成華夏基金51%股權轉讓后,據悉,范勇宏曾多次請辭。作為基金公司股權激勵的搖旗者,范勇宏多次表示基金行業應以人力資源為核心,撰文呼吁行業制度松綁。但一直未如其意。
今年初,華夏基金對外宣布,公司將全員降薪,其中高管降薪20%,包括基金經理在內的普通員工則降薪15%,據悉是“新股東方提出的要求所致,對其利潤下降不滿,對過高的人力資源投入不滿”。今年2月,華夏基金被媒體爆出試圖通過殼公司籌建第三方銷售子公司“華夏人”,其核心高管為實際控制人,擬以此曲線實現股權激勵。但經媒體曝光也暫時擱淺。
范勇宏較早前曾對媒體表示:“我們只有建立以人為核心而不是以股本為核心的治理結構,基金行業才能長久健康發展。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切實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制度是核心、是關鍵。”此前離職的博時基金總經理肖風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指出公募制度的缺陷,提出股權激勵措施,但都未有進展。肖風曾言,“公募基金目前的制度設計確實很難跟他說"這是你一輩子的事業"。”
此前,政協委員、交銀施羅德副總經理謝衛提交了關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權激勵機制的提案,建議允許具備條件的基金從業人員參與新基金公司的發起和設立,同時對已經成立的老基金公司,可通過股權激勵鼓勵員工持股。但是這一政策短期內看不到操作的可能性。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在范勇宏、王亞偉離開之際,有媒體報道引用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的話稱,5%以下的基金業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可能會放開。但在一基金公司高管看來,5%的股權遠不能與大股東形成制衡,何況還要經過大股東的同意。
華夏基金遭體制困境
對于華夏基金來說,如果只是王亞偉一人離職,或許并沒有那么致命。在北京京富融源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林海看來:華夏基金為什么能做到公募的第一?不是因為王亞偉,是因為范勇宏。只要有范勇宏在,沒有王亞偉也會有張亞偉、李亞偉。
作為華夏基金的掌門人,范勇宏自從1997年籌建華夏基金,一手創立目前的核心團隊,把華夏基金樹立成一個行業的標桿。對于公募基金業,多年來,王亞偉更像是一個符號,管理著不到百億的資產,雖然業績持續領先,但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不能投資其中。已失去代言人的華夏基金,如再失去掌門人范勇宏,則會走向另一個時代。
此次,王亞偉離職,某門戶網站推出了一項調查:如果你投資了華夏基金旗下產品,你會怎么做?在“王亞偉一走,華夏基金無人撐場,贖回落袋”這一選項中,得票數占到了六成,而選擇“相信華夏基金整體投研能力,維持購買”的投資者比例只有16%。
其實早有跡象。今年初,華夏基金一口氣調整了旗下9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提拔多位基金經理助理之后,還從銀河基金挖來孫振峰任華夏成長基金經理。之所以從外圍挖來基金經理,有說法是,華夏基金近年痛失了太多的干將。2010年至今,已有孫建冬、郭樹強、張龍、楊愛斌等離開華夏基金。
此前受困于股權問題的華夏基金被暫停發新產品,其資產管理規模正以每年400億元的速度縮水。去年其股票型基金的整體業績已不再居于業內前列。王亞偉離開后,堅守公募基金行業超過10年的國內基金經理僅剩華安副總尚志民和匯豐晉信副總林彤彤兩位,全行業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更是縮短至1.63年。
而范勇宏一旦離開,公募基金第一代行業領袖繼續堅守的已寥寥無幾。這反映了中國基金業積弊日久的困境。如一位基金人士反問的那樣:公募未來的出路在哪里?這曾風光無限的行業現在究竟還有什么奔頭?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