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27名學子扎根鸚哥嶺 不畏艱苦譜雨林青春之歌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2-08-23 13:08

    ?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二十七名大學生群像圖本報記者宋國強攝

      “第一次看見——多么美呀!”這是著名作家楊沫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中,女主人公林道靜第一次看見大海時發出的贊嘆。

      王合升第一次看見大海時,年輕的心靈也被震撼了,所以他準確地記住了上島第一天的日子:2007年7月11日。

      第二天,王合升到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報到。幾天后,在老站長周亞東的帶領下進山了,他看見了另外的海:山海、綠海、云海,層層疊疊、綿延不斷、變幻無窮。

      和王合升一樣,在鸚哥嶺,有幸見識這些“海”的,還有26位年輕的大學生:

      他們剛走出大學校門,就選擇了鸚哥嶺,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青春和這個綠島的環保事業、和改變山村落后面貌緊緊結合在一起。

      數年如一日,他們品嘗著苦、澀、辣,創造著愛與美,享受著歡樂與甜蜜,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第一樂章苦苦的是筋骨苦的是心志苦是成長的學校

      鸚哥嶺磅礴恢宏的美,讓人震撼。但初來乍到的年輕人起初沒想到,大美背后有大苦。

      首先,爬山很苦。熱帶雨林覆蓋的大山,看上去不似內地的高山陡峭奇峻,蔥蘢平緩的綠意之下,卻是一個連著一個的溝谷。剛爬上了山,又要下到谷底;剛下到谷底,卻又要爬另一個山峰。

      管理站社區科的李國,是從深圳一家銀行跳槽到鸚哥嶺的。他是海口人,因為熱愛家鄉,熱愛自然,最終選擇上鸚哥嶺。但剛上山時,有恐高癥的李國,對爬山有說不出的畏懼。在經歷很長時間的磨煉后,爬山依然是李國的弱項。他笑說,之所以選擇社區科的工作,是以為這個科室的工作會爬山少一點兒。

      “最苦的還是鸚哥嶺劃界定樁的時候。”王偉鋒,河南來的小伙子,白凈、瘦小,看上去有些單薄,很難想象他是怎么捱過他所陳述的艱苦的。

      2007年,王偉鋒畢業來到鸚哥嶺,和王合升一樣,他是保護區管理站招來的第一批大學生。王偉鋒學的是林業地理信息技術。2008年7月,省林業局在全省林業系統啟動數字化保護區建設,通過實地采集信息,把保護區的地形地貌、動植物資源等各種資料數字化,對保護區資源進行動態的監測與管理。

      數字化保護區建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對保護區劃界定樁,只有清晰地界定了保護區的界線,并將其地界標示出來讓周邊村民知曉,才能更好地保護。

      劃界定樁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兒。“大的界碑有三四百斤重,小的標樁也有120斤重。”當時的鸚哥嶺保護區幾乎無路可行,別說汽車,連摩托車都開不進山。王偉鋒告訴記者,那些標樁,全靠大學生和220多名護林員一起,肩扛、手抬、背負,一步步費盡千辛萬苦弄進山。

      “路寬的地方,還可以抬;路窄的地方,只能用繩子綁住標樁,大家一起喊著‘號子’往山上拖。”那些日子,每個人的肩、背上,滿是火辣辣的勒痕,雙手的虎口也被繩子勒得生疼。

      200多公里邊界上,他們埋了12個界碑、120個標樁,這么大的工作量,僅僅用了一個多月就完成了。可以說,這些年輕人用腳丈量出了鸚哥嶺的邊界。

      皮肉之苦可以忍受。心志之苦,卻難以忍受。4月15日上午,采訪王合升時,記者問到他從山東那么遠到海南工作,父母是否支持他。沒想到,小伙子突然紅了眼眶,哽咽難語,以至于采訪都難以進行下去。他躲進洗手間,沖洗淚水。

      下午,記者問王合升一年回家幾次,他說兩次,“家里有事情”。男兒有淚不輕彈,王合升的淚水里,一定藏著對親人很深的牽掛和思念,還有他不想訴說的痛苦。

      這些大學生,絕大部分是80后、90后,在他們父母的眼里,還是沒長大的孩子,還是捧在手心的心肝寶貝。如今遠離親人,在偏遠的大山工作,要學會吃苦,學會成長,他們自是面臨一番心志的歷練。

      社區科科長王云鵬是海南昌江人,畢業在外工作兩年后,最后選擇了鸚哥嶺。他是家中長子,家里還有一個小他好幾歲的弟弟。王云鵬幾乎常年累月駐扎在南開鄉道銀村開展社區工作,幫助村民建環保旱廁、軟床豬圈,引導村民發展稻鴨產業、林下經濟等。

      道銀村沒有手機信號,也沒有與外界聯絡的通訊工具。有時候,實在擔心父母了,他就在當地護林員的指點下,跑到山上一處空曠的制高點打電話,這里勉強能接收到信號,斷斷續續和家人互報一聲平安,又回到村里繼續工作。

      就這一聲平安,王云鵬得來回走1個小時的山路!

      收入也很低,2007年,科研人員、管理員每月工資1000元,護林員440元。這樣的收入,男孩子們舍不得買一件好衣服,女孩子們舍不得買口紅、護膚品。盡管每日野外調查,很傷皮膚,女孩們還是舍不得買防曬霜。在27名年輕人身上,沒有名牌,甚至連簡單的首飾,都幾乎沒人戴。

      五年里,這些年輕人就是這樣,忍受著寂寞、清貧,重復著在外人看來很枯燥的巡護、調查、社區宣傳工作。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苦難是催人成長、促人成熟的最好學校。”周亞東把鸚哥嶺保護區稱作“鸚哥嶺School”。他說,大家因為有信仰,所以,捱過了保護區最艱難的那段時期。

       第二樂章澀澀的是貧窮澀的是破壞澀是前行的動力

      與鸚哥嶺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周邊群眾的貧窮。

      距邊界2公里范圍內的鸚哥嶺保護區周邊,有6個鄉鎮103個自然村,1.8萬余居民,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這一地區,因交通不便、缺乏生產資金和科學種養技術等原因,經濟發展嚴重滯后。2007年,瓊中縣便文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僅1800元左右,約為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3。

      鸚哥嶺保護區周邊社區的貧窮,給劉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幾乎所有的村莊都比較窮,有的甚至不通電。清一色的茅草屋,沒有廁所,沒有手機信號、沒有電話、不通公路。

      這貧窮,劉磊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這貧窮,也讓他感到每月有1000多元工資是多么的富足。

      貧窮,讓從瓊海來到鸚哥嶺的許碧果流下了苦澀的淚水。2007年,剛參加工作的許碧果進村莊宣傳環保,一位大叔熱情地邀請她到家里做客吃飯。大叔大嬸殺了一只雞。飯桌上,一個勁兒地把雞肉夾給她吃,說她一個女娃娃來到這與外界幾乎隔絕的小村工作,真是不容易。

      許碧果很快發現,大叔大嬸的碗里是空著的,他們笑著用筷子頭沾著醬油,邊吃邊和她聊天。后來,有村民告訴許碧果,這家人很窮,這只雞是留著過年吃的,他們舍不得吃,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了。

      許碧果難過地哭了,村民的貧窮和純樸,讓她堅定地留下來。

      “瓊海是海南相對富裕文明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天道銀村民也能富起來。”現在,身為辦公室文員的許碧果,沒有下鄉和進山的工作任務,但她只要有機會就和同事一起到山里去,希望能給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而教育的落后,更讓大家不安。“比如,道銀村的小孩,從六七歲開始,就要結伴沿著河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南開小學上學。”李國說,道銀的孩子從小獨立能力就很強。為了幫助孩子們,大家開展社區工作時,就常常給孩子們送去文具、書籍或者一些益智玩具;晚上,還為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那些孩子們進入條件一流的白沙縣思源小學讀書。

      因為貧窮,村民對環境的依賴程度非常高。住房,砍大樹建,屋頂,需要用放火燒山長出來的茅草;吃肉,山里打獵、河里撈魚;吃菜,山里的野菜;用錢,賣山貨,或者毀林開荒種橡膠。

      2003年鸚哥嶺第一次生物多樣性科學考察,2005年鸚哥嶺第二次生物多樣性科學考察,都發現該地區存在嚴重盜伐和偷獵行為。調查中,經常能聽到密林中響起槍聲,或者發現藏在林子里的獸夾;鸚哥嶺主峰上,能看到盜伐者辟出用來滑木的“鼠道”,從1000多米海拔一直延伸到1700多米處。

      “保護區建立以前,鸚哥嶺環境破壞確實很嚴重。毀林、燒山、打獵、電魚、毒魚,是村民主要的生存方式。”道銀村原來的老村長、現在是護林員的符金海坦言,當時村民們毀林燒山種橡膠,他家就種有1000多株橡膠樹。

      “村子周圍全是大山,長滿了樹,不毀林,就沒有地方種橡膠。”符金海說。全村有差不多3萬株橡膠,得砍多少樹才能種上去。

      2008年,劉磊和護林員一起巡護時,發現有村民扛著獵槍,他上前制止,村民卻威脅他。當地的護林員嚇得不敢說話,劉磊鼓起勇氣上前沒收了村民的獵槍,指出他在保護區打獵違法。

      同一年,幾名年輕人上山檢查時,碰到村民偷砍樹木做橫條,他們要沒收工具和砍伐的樹木,卻遭到全村老少的圍堵,村民聲稱要是拉走就有幾十支獵槍對著他們的背。

      這群年輕人,一腔熱血來鸚哥嶺幫助當地人保護環境,有些還千里迢迢、遠離父母從外省而來,面對環境被破壞和村民的不理解,他們心里青澀難當,有時候忍不住想放聲痛哭。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長期破壞資源的惡果漸漸顯現出來,村民們更加貧窮了,甚至連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67歲的符桂春是道銀村的老獵人,槍法準,經驗豐富,“過去一年要打十幾頭野豬和馬鹿,年年都不缺肉吃。”可漸漸地,他發現能打到的野獸越來越少了,甚至幾個月轉山都沒有收獲。

      河里的魚也少了,幾十年前,還能抓到十幾斤重的魚,花鰻鱺、大鱗光唇魚、紅面軍魚等,肉質細膩、美味無比,可到保護區成立時,村邊的河流里,只能見到手指那么長的魚了,而且很多魚慢慢看不到,甚至絕種了。

      管理站副站長陳輩樂長期在海南調查淡水魚資源,他發現鸚哥嶺低海拔地區魚類資源明顯衰退,比如,全世界僅南渡江和元江-紅河有少量分布的長臀鮠,已瀕臨滅絕。

      看到鸚哥嶺村民可怕的貧窮和嚴重的環境破壞,大家沒有退卻,更覺得肩上的責任和擔子的沉重,改變貧窮、保護環境,成為他們前行的動力。

      “貧窮是環境保護最大的敵人。不能改變保護區周邊社區的貧窮面貌,就保護不好鸚哥嶺的生態環境。”劉磊選擇了留下來。隨著對保護區了解的深入,大家再也不覺得生活寂寞無聊了,因為每天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們去做。

      這群年輕人,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改變村民貧窮的現狀,如何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如何取得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因此,他們經常往村莊跑,和村民聊天、談心,黎族同胞好客愛酒,他們學著和他們一起喝酒。

      王偉鋒剛來時滴酒不沾,現在來兩斤米酒他也不懼了。

      年輕人的赤誠、堅韌打動了村民,慢慢地,他們交出了手里的獵槍,停下了砍伐的刀斧,建起了禁漁區。2008年,保護區與周邊19個村民委員會簽訂了森林共管協議;2009年與周邊各鄉鎮共同開展了緝槍制爆行動,收繳氣槍、火藥槍520余支。

      生態保護工作終于有了起色,如雨后的鸚哥嶺,滿山蔥綠,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范南虹] [編輯:劉瀚濤] 
    熱詞推薦:凈化_ 綠化_ 彩化_ 亮化_ 美化_ “五化”_ 海口城市更新_ 海口“五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 | 欧美粗大猛烈老熟妇|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免|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 中国sで紧缚调教论坛|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天天97 | 免费看三级电影| 老师我好爽再深一点的视频| 国产精品2018| dy8888影院午夜看片| 性xxxxx欧美极品少妇| 久草福利资源网站免费| 欧美人与动另类在线|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国产大学生一级毛片绿象| 91中文字幕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黄网站|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动作大片|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香蕉国产线观看免| 夜夜爽免费888视频| 丝瓜草莓www在线观看| 成年轻人网站色免费看| 久久精品视频5| 最新中文字幕av专区| 亚洲日韩区在线电影|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免费在线成人网|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二月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