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腳丈量了鸚哥嶺,你說,我怎么能不熱愛這座大山?”4月12日上午,記者在去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村的一個河谷里,遇見了河南小伙王偉鋒。他用一個反問句來表達了自己對鸚哥嶺的情感。
2007年7月,王偉鋒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他學的是林業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當時,他面臨兩種就業選擇,一個是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一個是武漢市的一家種子公司。思來想去,王偉鋒選擇了專業對口的鸚哥嶺。
“在做決定之前,我給老站長周亞東打了一個電話。”王偉鋒說,周亞東實事求是地給他分析了管理站的困難:經費緊張、位置偏遠、科研條件很差,而且還暫時租用著民房辦公。但鸚哥嶺保護區是新建的保護區,在未來有很好的成長空間。
王偉鋒相信了周亞東的話,他更不想浪費自己勤奮學習獲得的專業知識。和周亞東溝通后,王偉鋒收拾好行李,千里迢迢趕到了鸚哥嶺。
他還記得自己是星期五到達管理站的,緊接著,就趕到五指山自然保護區接受培訓。到站第五天,王偉鋒就開始跟著保護區的護林員上山巡護,去認識鸚哥嶺、了解鸚哥嶺。
“別看小伙子白凈、瘦小,他可為鸚哥嶺作了大貢獻。”提起這位對電腦運用非常厲害的老部下,周亞東贊不絕口:是王偉鋒帶領著兩三個年輕人完成了鸚哥嶺數字保護區的建設。
“那個時候真的非常苦,把從小到大的苦都一氣兒吃完了。”王偉鋒笑說,雖然吃了很多苦,但也有了令他驕傲的成績。
原來,2008年7月,省林業局在全省林業系統啟動了數字化保護區建設。因為學的是林業信息技術,在管理站信息技術科工作的王偉鋒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這項重任。
“鸚哥嶺的森林資源、動植物分布情況、地形、河流、社區等等,這些信息,都要用數字化表達出來,并輸入電腦,進行動態監測和管理。”王偉鋒告訴記者,這些數據都是他和同事一步一步用腳在鸚哥嶺走出來的。
尤其是數字化保護區的一項重要內容—劃界定樁,就是用界碑、標樁在實地標示出保護區的界線,讓周邊村民了解保護區的范圍。200多公里邊界,要埋12個界碑、120個標樁,王偉鋒、姜祖揚、王合升等幾位管理站的年輕人,和護林員一起,靠肩扛、手抬,僅僅用了一個月就完成了。
在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他還主持完成了鸚哥嶺二類資源調查。75.6萬畝的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王偉鋒、林帥、姜祖揚3位年輕人,背著帳篷、睡袋,米和鹽就進山了,渴了,喝山泉水;餓了,用山泉水煮飯吃;困了,在深山里找塊平地,搭起帳篷也能美美睡一覺。
“最長的一次,在山里呆了40多天都沒有下山。”王偉鋒告訴記者,在大山里,最難受的是手機沒有信號,和父母家人聯系不上,他很擔心遠方父母因為沒有他的音訊而著急。
半年外頁調查,半年內頁工作,王偉鋒翻遍了鸚哥嶺每一座山峰,走遍了鸚哥嶺每一條河流,調查了鸚哥嶺周邊每一個村莊。
村民們都認識了這位靦腆的,一笑就會露出兩顆小虎牙的可愛的河南小伙子,每次到社區調查,他們會很熱情地留王偉鋒吃飯,用農家自釀的山蘭米酒招待他。
“從前我滴酒不沾,現在兩斤米酒都沒問題!”望著依舊文靜、靦腆的王偉鋒,記者相信他的話。因為有了很深的熱愛,就會讓一個人改變。
而在鸚哥嶺“幕天席地練筋骨,安步當尺量青山”的王偉鋒,無疑是深愛著這座大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