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林海,層巒疊嶂。我們坐上護林員的摩托車,在熱帶叢林的羊腸小道上艱難前行。經過四五十分鐘“極限體驗”,終于來到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道銀村——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最早建立的護林站點,見到這群20多歲的大學生。
莽莽林海,層巒疊嶂。我們坐上護林員的摩托車,在熱帶叢林的羊腸小道上艱難前行。經過四五十分鐘“極限體驗”,終于來到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道銀村——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最早建立的護林站點,見到這群20多歲的大學生。
5年前,他們從這里的茅草房起步,走遍保護區的200多個山頭,建成鸚哥嶺森林資源數據庫和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訪遍保護區周邊6個鄉鎮100多個黎村苗寨,與當地百姓建立親如一家的和諧共管關系。他們不慕浮華,甘于清貧,樂于奉獻,被人們贊為“鸚哥嶺上的木棉花”。
激 情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2004年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目前是海南陸地面積最大的保護區,被稱為“海南的肺部”。
由于地勢險惡,除了世代棲居于此的黎苗百姓,這里幾乎“無外人涉足”。從2007年開始,27位“天之驕子”陸續來到這里。他們中有2名博士、4名碩士、21名本科畢業生,分別充實到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的7個部門、4個分站、3個護林站點和1個科研監測站,至今沒有一人離開。
“2007年7月18日,我來到鸚哥嶺,回想起來,就像是昨天。”一米八幾的山東小伙王合升,在云南農業大學讀碩士時主攻昆蟲分類,他沖著“鸚哥嶺保護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這一點,毫不遲疑地應聘而至。
稍事休整,王合升左肩擔著帳篷卷,右肩扛著一口鍋,后背系著行李包,又出發了。為了觀察昆蟲,他整整在山上住了5天。餓了,架鍋造飯,和著辣醬吃。夜半,山雨驟降,帳篷滲水,衣被濕透,他盤腿坐到天亮。
幾年時間,王合升走過鸚哥嶺保護區所有的山峰,整理出一批昆蟲新屬、新紀錄,并在國家一級期刊《昆蟲分類學報》上發表了論文——《中國的新紀錄種》。
王合升的成績鼓舞著其他人。在管理站野生動植物拯救中心一個塑料箱里,幾只蝌蚪自在地穿梭于水草間。“這是廖常樂培養的鸚哥嶺樹蛙,是他第一個發現了這個新種。”管理站站長黃國昌說。一天,廖常樂在山上采集標本,忽然聽到一種怪叫聲,細聽,叫聲又沒了。連續等待幾天,他終于在石頭板下發現一只青蛙模樣的東西。這是鸚哥嶺保護區內的獨有物種。
信息技術科的3名年輕人,從2009年開始進行二類森林資源調查。截至目前,大學生們記錄到維管束植物2197種、脊椎動物431種;記錄到鸚哥嶺樹蛙等14種科學新種、輪葉三棱櫟等26個中國新紀錄種、伯樂樹等178種海南新紀錄種。根據科考實踐,他們編寫了《鸚哥嶺森林管護實踐》、《海南鸚哥嶺生物多樣性及保育》等書。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