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綠色軍裝,佩戴金燦燦的獎章,面帶微笑,精心擦試“解放”牌汽車這張“雷鋒擦汽車”的照片,風行全國50年。如今,在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南校門內,在雷鋒當年擦車的地方,一塊一人多高的巨石上,仍然鑲嵌著這張著名的照片。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李平告訴記者:“我們學校的前身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50年來,學校數易其名,但以雷鋒精神建校育人的理念一直沒有變。”半個世紀以來,學校共培養出8萬多名學子,絕大部分已成為石油石化系統專家,100多人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摘得國家級、省級“五一勞動獎章”。
在堅守中傳承
坐落在雷鋒精神發祥地撫順,毗鄰雷鋒當年生活和工作的軍營沒有哪一所高校能像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一樣,和雷鋒有這么深的淵源。校園里,雷鋒留下了那幀珍貴的“擦汽車”照片;講臺上,雷鋒留下唯一一次在高校作報告的身影。雷鋒犧牲不久,學校就辦起了“學習雷鋒事跡展”,并把雷鋒日記和事跡引入語文課和政治課。近年來,他們還創建了全國高校首家雷鋒網站,成立了首個雷鋒研究會,踏遍千山萬水,收集了100多個小時的雷鋒生前戰友和傳人的音頻視頻資料。
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參觀校史館、參觀雷鋒紀念館、參觀雷鋒生前所在團,已成為“必修科目”;新生軍訓,軍民共建,必請雷鋒生前所在團的軍官和戰士,始終如一。一年一度,學雷鋒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感動校園十大人物”、“十大學雷鋒標兵”和“雷鋒式管理員、雷鋒式輔導員”評比,雷打不動。
學校60年校慶前,原黨委書記臧樹良在回訪校友時多次問到:“你對學校記憶最深刻的是什么?”校友一致回答:是學校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的濃厚氛圍。
在探索中創新
“研究雷鋒精神,構筑雷鋒文化,形成辦學特色,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是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的發展理念,而“立足校園,發揮優勢,不斷創新,輻射社會”是學校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持久探索。
實施“三進”工程,熏陶學生心靈。率先在全國高校讓雷鋒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2006年,編寫了國內第一本雷鋒精神的本科生教材《雷鋒精神教程》;2007年,《雷鋒精神概論》由選修課變為必修課,用身邊人、當代人的故事詮釋雷鋒精神。
緊跟時代潮流,占領新興媒介。2005年,創建全國高校首家雷鋒網站“雷鋒精神在線”。
建立研究機構,理論指導實踐。2008年,遼寧省雷鋒研究會在該校成立,這是全國高校中首個以研究雷鋒為主題的科研機構,先后出版了多部專著,舉辦了3屆“雷鋒精神論壇”。
典型示范引路,驅動道德養成。從1997年起,學校每年選拔一批優秀學生組成“學雷鋒示范班”,聘請喬安山、郭明義等擔任榮譽班主任和校外輔導員;同時,組織學生走出去,擔任社區助理、校外輔導員、助理警長,在實踐中“接地氣”、增才干。每一年的畢業季,都有多家企業前來學校“搶雷鋒”,成為校園里最美的一道風景。
在踐行中弘揚
2011年9月10日清晨,正在晨練的撫順鋼廠一名退休老人突然暈倒在地,不省人事。在這危急時刻,遼寧石化大學碩士生蒙富成和張保東打此路過。蒙富成入校前曾做過一段醫生,憑經驗判斷老人是心臟病突發,在沒有急救藥物的情況下,兩個人一個做嘴對嘴人工呼吸,另一個做心外按壓,爭取到了寶貴的搶救時間,老人最終轉危為安。
“蒙富成、張保東面對倒地老人挺身而出的義舉說明,中華民族人心向善、助人為樂的主流道德觀沒有變。”李平自豪地說。截至目前,遼寧石化大學有志愿者服務團、孤寡老人服務團、學生心理咨詢服務團、校外社區服務團等學雷鋒志愿服務類社團21個,會員8000多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發光源”。
2012年11月22日,遼寧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在學校舉行了“萬名大學生跟著郭明義學雷鋒”啟動儀式。省高校工委副書記曲建武說:“之所以把這次活動放在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啟動,因為這里儲藏著深厚的雷鋒文化底蘊,有無數個雷鋒、郭明義傳人。”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編輯:劉瀚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