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心靈的凈化,是清明節的第三種境界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3-03-30 16:12

      天 地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這是《歲時百問》中的說法。

      清明,是大自然變化的時令,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重要的節氣。它是大自然的節日,是人回歸自然的精神訴求。春回大地,人回自然。清明由寒食、上巳、清明三節合一而來,寒食節禁火寒食,寓意保護自然,保護家園,保護自我。

      清明是從柳枝上轉身的。忽的一陣風,你就看見楊柳依依的景致,呈現出一種清新的氣息。那嫩綠的細枝,一條條垂下,絲絲縷縷,纏纏綿綿。這份隨風飄拂在清明中的美麗,讓人想起一種人生態度——明凈,簡潔。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柳節。唐代詩人來鵬在《清明日與友人游玉粒塘莊》中寫道:“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煙光,指的是柳色。裊裊炊煙中柳枝若隱若現,在陽光里如煙似霧,為春光留下無盡的遐想。

      一年好景清明日,正是踏青賞柳時。柳是春天的使者,令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情。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寫的是勃勃生機;周邦彥的“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漂綿送行色”,說的是離別之意;李清照的“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訴的是哀怨之情。

      萬物清明,這是天和地的最佳組合,是清明節的第一種境界。

      人 文

      作為傳統節日,清明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最初只是一個節氣,到了唐玄宗年間與寒食合并,演變成懷念祭祀家族先人的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耳熟的詩句。萬物復蘇,生命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生長過程,這本該是一個吉慶的時節,為何古人卻愁緒滿懷?

      中國人的清明憂傷,是一個特異的人文現象,并且形成了向先人表達敬意與感恩的節日。

      這樣一個季節,古希臘的人們也悲傷不已,他們創作了自己的哀歌:酒神在冬天里死去,又將在春天里復活。對生命悲劇性的感傷行為,使古希臘產生了悲劇藝術。

      中國人自然有自己關愛生命的表達方式。他們放飛風箏,去問候逝去的親人;他們去踏青,再次感受祖先的祝福。春天來了,生命自然也應當得到新的輪回,讓祖先的靈魂回到鮮花盛開的人世間,享受這美麗的景色。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人文關懷。

      清明文化是崇拜祖先的文化。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對祖先的敬仰與追思,承載著中華民族子孫綿延、尊祖敬宗的文化情懷。所有清明節由來的傳說和民俗文化行為,無一例外地浸透著中國人特有的“感恩”情結:感謝皇天后土,感謝列祖列宗,感謝宇宙萬物。

      清明節是中國人的感恩節。

      人文關愛,是清明節的第二種境界。

      心 靈

      清明之時,人們摘采新柳,或纏柳葉于發際,或戴柳圈于頭上,或插柳枝于地頭。在天地和諧,物與我和諧的宇宙中,敬重先祖,踏青植樹。人們的心靈中,纏繞著無盡的哀思。

      《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一頂從汴梁郊外掃墓回來的轎子,上面插滿了柳枝。清明祭祖,事涉鬼魂,為了防止邪氣侵襲,就插柳于戶,戴柳于首以避之。這個風俗源于一段讓人蕩氣回腸的歷史——春秋時,介子推追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列國,曾割下股肉給重耳充饑。重耳復國當上晉文公以后,介子推便偕母隱歸山林。晉文公為了感恩,燒山逼他出來受封。介子推不肯,和老母一起被活活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翌年,晉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見墳前柳絲輕拂,便用柳枝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以示懷念。由此,插柳、戴柳便延續成每年清明祭奠的習俗。

      祭掃祖先的陵墓,人們獲得的是心靈的凈化。

      哲學家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關乎生命的節日,它讓人從紛擾的空間之維回到時間之維。每一次掃墓,都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它不僅掃去逝者碑上的塵埃,更掃去活人心里的塵埃,讓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歸內心世界的寧凈。

      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面對亡故的先人,表達敬意與傷懷,它對每一個人的心靈的陶冶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古希臘美學家說,悲劇使人獲得的,是一次情感體驗上的凈化與升華,那么,清明祭掃呢,使人們獲得情感的凈化與升華。

      心靈的凈化,是清明節的第三種境界。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西安日報 ] [作者:] [編輯:雷恩] 
    熱詞推薦:凈化_ 綠化_ 彩化_ 亮化_ 美化_ “五化”_ 海口城市更新_ 海口“五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