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3-04/11/63a56953426cdc6dda1e6161b29e0eb2.jpg)
?
□佘正斌
作為一名軍旅作家,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南省作家協會秘書長梅國云以軍旅體載和鄉土文學活躍在當代中國文壇上,他雖然沒有多產作家的等身著作,也沒有讓人景仰大師級人物的厚重,但他卻是一個仁愛、正直、真誠、富有責任感的“重量級”作家。他的文學作品折射出了他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對文學藝術表現的駕馭能力。梅國云一口氣完成了《大鐘無聲》(與人合著)、《若水》、《第39天》、《國防線》(與人合著,正在出版中)四部長篇小說。
他所渴望與憎恨構成情感雙重痛楚
在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的核心價值觀在思想領域雖然占主導地位,但隨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門被打開,一定程度影響了主流價值所承載的社會重任,于是,一時魚龍混雜,正義與非正義、善良與丑惡、真實與虛假的思潮理念不一而足。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梅國云所渴望的與他所憎恨的就構成了他情感的雙重痛楚。于是,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書寫來喚醒一個時代的悲鳴。
梅國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大鐘無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它反映的是一群從黃土地上走出來年輕人的奮斗歷程。他們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慘痛。有的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有的卻在世俗的追求中走向墮落。
在《大鐘無聲》的創作過程中,梅國云曾與筆者交流過,他們時常感到一種來自歲月深層的壓力,那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這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面對突如其來人的靈魂都是嚴峻的考驗。無論是老百姓還是軍人,在靈魂的天平上,思想一旦陷入歧途,就會產生精神上的裂變。
他所追求的是藝術審美的超越
梅國云對藝術審美超越的追求在于他對文學藝術表現的駕馭能力。他在《若水》的寫法上,從人們十分關注人名的取法這一傳統文化視角入手,以鄉土為平臺,以主人公若水曲折的成長經歷為主線,用迭宕起伏的藝術筆調,故弄玄虛,“賣關子”,刻意制造扣人心弦的懸念,勾引起讀者審美期待心理。
在故事情節的處理上,他采取“先零后整”的方法,依托不同階段的矛盾沖突,通過恰切有度的細節描寫,把分散的、細碎的生活片段組合起來,使小說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在人物的塑造上,突出人物的個性化特征和“立體化”的油畫效應。把人物的行為、語言、情感、心理等放到一個時代的背景,即改革開放初期的大視野中進行描寫。如對若水、小草、圓空大師等人的描寫,通過大量的細節描摹,突出他們大善、仁愛的一面。而對胡作子、蘭姐等具有雙重性人物特征的描寫,通過內心的矛盾沖突,反映出他們“市儈”、“刁民”的人物特性。對快來等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物描寫,既反映出他們丑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們“善”的一面,但這種“善”是主流。
小說《第39天》引人入勝之處,在于貼近現實生活、貼近武警官兵實際、貼近“特勤”中隊這個特殊戰斗群體的敘事語境。
小說在塑造牛大志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始終把牛大志放在“特勤”官兵的生活、“特勤”中隊所擔負的任務和來自各方對“特勤”官兵的高標準嚴要求的環境中進行人物刻畫的。小說中,牛大志并非純粹絕對的英雄主義者,他有過彷徨、陣痛,甚至不敢面對現實,以及他身上的某些“個性”的東西,都反映出他很“人性”的一面,這樣,才使他的人物形象真實可信,形象逼真,深深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掩卷思之,不禁讓人心潮澎湃。
他的責任不僅在于喚起人們的良知
對于一般人來說,梅國云是位軍旅作家,他審視的應當是部隊的生活,他的作品反映的應當是部隊的人和事。然而,梅國云卻突破了這一貫性思維,他并沒有把自己的視野僅僅局限在部隊這塊小天地里。因為,在他看來,小視野的作家是沒有發展前途的,也當擔不起大的社會重任。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梅國云曾這樣說過:“在部隊,我是個拿槍的人,我的責任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在文壇上,我是個寫手,我手中的筆就是我投向黑暗的匕首。所以說,我的責任不僅僅在于喚起人們的良知。”
對于家庭,梅國云的思想上是有“包袱”的。那就是兒子若冰,6歲還不知道一加一等于幾。因為不愛說話,不懂數學,在學校里,孩子的大善,往往換來的卻是同學的一次次欺負,老師的一次次偏見。這些,作為人父,他內心的痛是刻骨銘心的。然而,作為一名有遠見的作家,他的痛不僅僅只在于自己孩子一個人身上,而在于像若冰一樣千千萬萬個特殊孩子的身上。
作為作家,梅國云想通過小說表現形式,引起社會對像若水一樣的特殊孩子以更大的關注;給有特殊孩子的父母以教育和啟發;使那些特殊孩子都能像小說中的若水那樣,在成年走上社會后,不忘熱心的人們對他們的幫助,讓他們學會感恩,為社會上更多處于弱勢的人們送去更多、更大的關愛,讓世界充滿愛。
《若水》反映對特殊孩子的培養教育,不能以傳統的眼光審視,要通過特殊的渠道,采取特殊的手段。尺短寸長,每個孩子都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作為家庭、學校、社會,如果能尊重、關注、開發孩子與眾不同的地方,那么,就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為有利于社會的人。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