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無言古墓:海南歷史的背影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3-04-11 20:42

    ?

      踏訪古墓遺跡,是一個艱辛的過程,然而,藉此卻能油然而生思古的況味。按王俞春《海南進士傳略》一書介紹,邱對欣于清道光年間考中進士,當過直隸東光、柏鄉(都在今河北)的知縣。

      踏訪古墓遺跡,是一個艱辛的過程,然而,藉此卻能油然而生思古的況味。每一座古墓,都承載著一段歷史、一個故事,折射出其所屬年代的文化內涵和時代信息,成為今天重要的文物遺存。

      海南古代墓葬,有與中原大陸一脈相承的墓葬文化,也有自身顯著的地域特點。專家考證認為,因為一道海峽的隔阻,海南古代墓葬文化缺乏延續性和繼承性,表現出明顯的跳躍式特點,以及與移民文化較為一致的多元化特征。據文物部門以往的調查統計和最新發現,海南古代墓葬總數約為300處。從分布情況看,漢族地區較多,特別是北部的數量較為集中,中部和南部數量較少。

      或在鄉野之間,或在鬧市之中,細心者總能發現海南古墓的身影。它們有的簡陋,與荒草相伴,即使清明時節,也沒有后人前去除草培土;有的奢華,且規模宏大,年年歲歲都有眾多后裔匯集掃墓。

      這些墳塋的主人,有平民百姓,有瓊州過客,有天涯孤忠;有些是叱咤風云的大官宦,有些是學識淵博的讀書人。他們當中,有的死后歸葬內地,僅留下衣冠冢,如冼夫人、趙鼎;有的身后長眠珠崖,供后人景仰,如韋執誼、許模、韓顯卿、王居正;有的是本土走出去的名宦,逝后得到御賜歸葬,讓后輩時時追思,如丘濬、海瑞、唐胄、邢宥、韓俊和張岳崧等等。

      這些古墓本身,以及這些古墓主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承載著海南的歷史、文化信息。踏訪古墓的遺跡,是一個艱辛的過程,然而,藉此卻能油然而生思古的況味,也依稀能看到古代海南模糊的歷史背影。

      最早的墓葬或可追溯到青銅時代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海口市瓊山區甲子鎮仙民村東面800多米處的仙溝嶺上,清理出一處青銅時代的墓葬群。據海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王育龍介紹,該墓群占地范圍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是迄今為止海南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古代墓葬群,學術界將其命名為“仙溝嶺墓群”。

      墓葬群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狀,墓坑較淺,規格一般長2.5米、寬1.2米,它們排列整齊有序,有著統一的方向,即東西走向。

      王育龍告訴記者:“墓群隨葬品大都放置在死者的頭部和腳部,出土的器物以陶器為主,主要有印紋陶罐、陶釜、陶碗等;陶器的紋飾有同心圓紋、云紋、雷紋、菱形網紋、米字形紋和方格紋等,這些都是青銅文化的遺物。”但墓群主人的信息不得而知。

      最近30年間,海南東方、昌江、白沙、儋州和陵水等出土過不少青銅器遺物,如青銅釜、青銅箭鏃等,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就陳列有“北流型”青銅鼓。這些青銅器和青銅時代的“仙溝嶺墓群”聯系在一起,能否證明海南在歷史上發生過或經歷過人類文明史上的青銅時代呢?

      王育龍認為,“仙溝嶺墓群”的文化特征與廣東肇慶、佛山、深圳等地發現的米字紋陶類文化的墓葬,及其出土的文物有著極其相似的共性,但是海南青銅文化的產生時間可能較廣東地區來得更晚一些,也許會滯后許多,抑或至漢代,僅憑青銅時代的一些遺物,并不能說明海南經歷過青銅時代;因為海南的青銅文化在時間上缺乏歷史的延續性,在空間上也沒有眾多的遺物和遺跡來支撐,嚴格地說,就是連考古學文化命名的最基本條件也不夠齊備。

      海口市水頭村丘濬墓。

      甕棺葬:漢代海南特有的墓葬

      兩甕一釜:甕為灰黑色的硬陶,高50厘米,口徑30至35厘米,腹徑45到60厘米,底徑30至40厘米,侈口,肩部附有四橫耳或三角狀耳,甕身紋飾有水波紋、周弦紋及曲尺形紋飾;釜為敞口寰底素面夾砂粗陶,高40厘米,口徑50厘米,底徑52厘米。甕釜相套,中間一甕底部打通。這是在陵水三才鎮后港村西邊200米處出土的甕棺墓葬,專家稱之為“孟坡墓群”。

      據海南省文物部門統計,目前海南發現被明確定為漢代墓葬的有5處,分別是陵水的“福灣墓群”“軍屯坡墓群”“孟坡墓群”、白沙的“志針墓群”和三亞市藤橋鎮的“番嶺坡墓群”,都是甕棺墓葬。

      王育龍告訴記者,海南島漢代墓葬最突出的、帶有普遍性的甕棺葬特征,在同時期的大陸地區幾乎看不到任何痕跡,甕棺葬在大陸特別是中原地區的史前仰韶文化中卻較為流行,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它們是否有直接的繼承關系或某種內在的聯系,或者通過何種渠道、在何時傳入海南島,目前還找不到充分的證據。

      “就海南島兩漢時期的墓葬及其文化風貌而言,甕棺葬無疑是海南漢代墓葬極具個性的表現,但在文化內涵上仍然與大陸尤其是嶺南地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王育龍說。

      鳳毛麟角的隋唐墓葬

      在澄邁縣老城鎮富昌村附近有一塊馮姓墓地,墓地中有一座最為顯眼的石墓,底座有3層八邊形玄武巖石基,最上面一層每邊還可有“乾”、“坤”等八卦,其上為圓形黑色石頭干砌而成,頂部為穹窿形,整個墳塋頗為壯觀。雖然沒有墓碑,但周邊馮氏村民都將其當作自家的祖墳看待,并說那是冼太夫人的衣冠冢。

      作為高涼太守馮寶的妻子,冼夫人一直是丈夫政治和軍事上的好助手,她本人對海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更是舉足輕重。隋仁壽二年(602年),冼夫人在巡視海南途中逝世,歸葬今天的廣東電白山兜丁村。然而,海南當地老百姓對她敬仰有加,便砌筑衣冠冢來懷念冼夫人。盡管只是衣冠冢,但它畢竟是海南已發現的、隋代唯一的古墓葬。

      其實,即使唐代的墓葬,留存至今的也少之又少。

      記者先后陪同海南大學社科中心研究員閻根齊、海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王育龍經過半個月的實地走訪和資料查找,目前僅找到3處能確認墓主姓名的唐代墓葬。

      一是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雅詠村西南面的韋執誼墓。唐永貞元年(805年),官居左丞相的韋執誼被貶為“崖州司馬”;元和七年(812年)病逝于貶所,葬于今址,迄今整整1200年。韋執誼是海南島韋姓的先祖。

      同在805年,戶部尚書吳賢秀也被貶到崖州,落戶“張吳都”(今海口靈山),3年后辭世,葬在今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博渡村西面600米處的龍窩坡上。

      另外一處是位于文昌銅鼓嶺南麓陳笠村附近的符元生墓。符元生曾任廣東南雄太守、選任中書令,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奉旨入瓊撫黎,后落籍文昌,成為符氏遷瓊始祖。

      閻根齊認為,海南隋唐二代墓葬遺跡稀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絕大多數貶官死后歸葬內地有關,此外,中國古人有“葉落歸根”觀念,客死他鄉后,一般都會留下遺愿讓親屬想方設法歸葬故里;這種情況到宋代還很普遍,如趙鼎死后第二年得旨遷葬浙江石門。

      海南陵水出土的甕棺葬具。

      有待研究的宋元古墓葬

      宋朝以后,海南與中原內地交流日益增多,墓葬遺跡也隨之豐富起來。

      海口市龍橋鎮的北宋瓊州知府周仁俊墓、舊州嶺上的瓊管安撫使林暹墓、府城潭謝村西側的兵部侍郎王居正墓,以及東方市三家鎮居侯村西邊的符確墓等,都是海南有名的宋代墓葬遺跡;元代或在宋元交替之際的墓葬,有澄邁的蕭仙墓、定安的王官墓、萬寧的文天瑞墓、文昌的陳仲達墓、臨高的蘭方塔等10多處。

      王育龍稱,宋代墓葬絕大多數尚未進行考古發掘,但從海口市瓊山區部分宋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其器物的總體特征帶有明顯的外來文化成分,特別是“買地磚券”和“魂磚”等表現得更為突出,這些物件的放置是想說明墓地是向冥界官員購買的;元代的墓葬遺跡雖然也較多,但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迄今尚無一處,因此,對這些墓葬的地下情況就不得而知。

      諭祭葬:明清人文蔚起的佐證

      自明代起,海南的教育進入鼎盛時期,誕生了大批的進士和舉人,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達官顯貴,他們去世后,享受到了“諭祭葬”。

      “諭祭葬”也稱“敕葬”,是封建帝王對一些皇親國戚、朝廷重臣和文武大員死后所實行的一種特殊葬禮,表明皇帝對他們生前功績的肯定和優厚恩遇。

      據閻根齊介紹,海南島上能夠享受“諭祭葬”的官員,主要集中在明清兩代,代表性人物有明代大學士丘濬、戶部侍郎唐胄、右僉都御史海瑞和河南按察司副使韓俊,以及清代探花、湖北布政使張岳崧等人,他們以及他們所得到的“諭祭葬”,本身也是明清時期海南人文蔚起的有力佐證。

      世俗的榮耀,對于逝者已經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何況那些葬身之所,在歷史的長河中,多數也像它們的主人一樣,經歷了自然或人為的摧殘,能夠存留至今的,當算奇跡。(記者陳 耿)

      唐朝來客的千年古冢

      雖然海南的古代墓葬群可以追溯到有漢一代,可是,真正有名有姓且墓主身在其中的墳塋,恐怕只有唐代的古墓。在海南島,目前找得到的唐代古墓只有3座,而尋訪的過程不啻為一次次懷古之旅,因為每位墓主的人生際遇都充滿傳奇色彩,他們的命運故事,或許還能對今人處世有些許啟迪。

      人生百年,恍如白駒過隙;即使是一千年,也飛度似箭。

      雖然海南的古代墓葬群可以追溯到有漢一代,可是,真正有名有姓且墓主身在其中的墳塋,最久遠的恐怕只有唐代的古墓,而即使是唐墓,也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打。

      在海南島,目前找得到的唐代古墓只有3座,盡管墓地附屬設施不多,但尋訪的過程不啻為一次次懷古之旅,何況每位墓主的人生際遇都充滿傳奇色彩,他們的命運故事,或許還能對今人處世有些許啟迪。

      這三位古墓的主人,三位唐朝來客,入瓊的緣由都不一樣。

      戶部尚書吳賢秀之墓

      日前,記者邀上海南省史志辦退休干部、82歲的吳運秋先生,一起驅車前往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的龍窩坡,造訪其祖墳———吳賢秀墓。在一片地勢較高的紅土坡上,那座古味十足的墓葬煞是顯眼,由于四周有高大的橡膠林,墓園顯得無比靜謐。

      墓園由拜亭、墓碑、刻有楹聯的一對石旗桿,以及石墳等部分組成。石墳在地上的平面為六邊形,自下而上壘了9層玄武巖長方體石塊,邊長逐漸變小,每個立面都是梯形,墓頂填土,長著幾株蘭草。

      “除了墳墓本身沒有受到破壞和發生變動,其他部分都是最近20年間新建的。”吳運秋說。如此說來,吳賢秀的石墳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代遺跡。那么,墓主的身份是什么呢?

      據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瓊州《吳氏族譜》記載,吳賢秀字敬之,號壺邱,福建莆田人,生于唐代天寶元年(742年)。乾元二年(759年),吳賢秀考中進士,曾官至戶部尚書,后致仕還鄉。永貞元年(805年),由于莆田發生兵亂,吳賢秀便帶上順宗皇帝李誦敕賜的4面銅牌,與3個兒子來瓊,居住在南渡江東岸的都化村(今海口市靈山鎮橋東村委會張吳村)。元和二年(807年),吳賢秀去世,終年66歲,葬于牛欄坡,即現在的龍窩坡。

      吳賢秀墓原貌應是怎樣的,今人已不得而知。按清光緒三十三年《吳氏族譜》的記述,其墓多次“歷久崩壞”,到了明代,吳賢秀的三十世孫、進士吳會期重筑石冢,重立墓碑,墓前還列有石牛、石馬、石人,后來又再次毀壞。

      清代嘉慶年間,吳賢秀裔孫吳大任邀集各縣兄弟重修祖墳,在墓的四圍砌石,左右置有兩尊石獅,前方橫列石欄桿,外豎一對石旗桿,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竣工。

      海南省博物館考古專家王育龍說,由于尚未對吳賢秀墓進行科學的發掘,它的形制、布局、埋葬規格以及隨葬品狀況等,目前仍不清楚,還需進一步探討。

      宰相韋執誼葬身之所

      位于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雅詠村西南約一公里處的韋執誼墓,坐落在一道火山巖山梁之上,前方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空氣里彌漫著夏季的氣息。墓碑上的文字“唐始祖賜進士翰林院禮部尚書 延英殿丞相 考諱執誼號文靜公 杜夫人 范夫人墓”,鮮艷奪目,看得出前不久清明時重新描紅了。

      韋執誼墓園約一畝大小,周邊砌起齊腰的石墻。墓主的石墓位于臺地正后方,高約兩米,與吳賢秀墓一樣,地上截面也是六邊形,自下而上共有6層玄武巖石磚,逐漸收分,頂部覆蓋碎石和片石;墓的左右兩側分別是韋執誼兩位妻子杜夫人和范夫人的石墳,長方體棺槨,也是地面葬,但規模要比主墳矮小得多。

      從韋執誼的墓碑上,可以得知其墳塋是清代光緒丙午年即1906年重修的。雅詠村的韋氏后人稱,最近一次修葺墓地是在2005年,距清代那次整整100年了。

      韋執誼出身京兆(今陜西西安)官宦世家,是唐朝德宗、順宗和憲宗時期的名臣,曾官至左丞相,因其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并力主改革,以至于在政治斗爭中遭到排擠,與他一起先后遭到打壓的還有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這就是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永貞元年,也就是吳賢秀入瓊的那一年,韋執誼被貶為“崖州司馬”;元和七年(812年)病逝于貶所,葬于今址,迄今整整1200年。815年,皇帝下旨為其平冤昭雪,那時他已辭世3年。

      韋執誼謫瓊期間,意志沒有消沉,而是勵精圖治,為民辦了不少實事,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在任上主持修筑“巖塘陂”和“亭塘陂”,蓄水和引水灌溉萬頃農田。這兩個塘陂還沿用至今,不過已被改稱為“舊溝”和“新溝”。清代海南探花、著名書畫家張岳崧曾撰一聯贊頌韋執誼:“祖德樹宏謨,訓至一經,三相高明昭北闕;宗功垂大業,田開萬頃,兩陂利澤遍南溟。”

      “從韋執誼墓園的形制來看,已經沒有唐墓的特征了,而是融合了瓊北地區墓葬的特點,如大量使用玄武巖石材等。”王育龍認為,“按他的級別,如果他當年能夠歸葬長安,完全可以入葬皇陵,埋在先皇的旁邊。”

      中書令符元生之孤墳

      文昌銅鼓嶺南麓有個陳笠村,村子前方200米有一大片的水田,水田之間有片地勢不高的坡地,坡地林木和灌木茂盛。在幾棵大樹底下,有一座低矮的封土圓錐形墳塋,墳前有一高約1.2米、寬約0.6米、厚約10厘米的石碑,其上中間直書陰刻“唐始祖參議中書令符元生公墓”,左側沒有立碑時間等落款信息,右側有幾行小字:“公字安行,乃渡瓊始祖也,緬其生平,撫黎有勛,封侯世襲,振瑯琊之英聲,蕃瓊島之氏族,稽譜牒,雖紀其芳溯土封,尤懷其德職是修……賜進士出身即用知府邱對欣拜撰。”

      墓碑后方有一斷裂成七八塊的殘碑,與前者文字基本一致,只是多了落款———“清光緒十四年冬吉旦、宗孫福禮同眾重修。”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估計前方的墓碑是符氏宗親后來依據殘碑的內容重新樹立,但殘碑上有一段符元生的簡介文字,已經難連成句,在新碑上并未得到重現,新碑也沒有落款,不知何故。倒是兩塊碑上都有邱對欣所撰的文字。邱對欣,何許人也?

      據查,邱對欣祖籍廣東大埔,祖父邱殿章是乾隆年間的舉人,中舉后渡瓊任瓊州府學教授,落籍瓊山,后代住在今天的海口市城西鎮高坡村。邱對欣的父親邱將瓚也是舉人出身,曾任廣東電白教諭。

      按王俞春《海南進士傳略》一書介紹,邱對欣于清道光年間考中進士,當過直隸東光、柏鄉(都在今河北)的知縣。邱對欣在職9年間,政簡刑清,愛民若子,公務之余到學宮為生徒講學,談藝論文,當地士民對他愛戴有加。邱對欣后來升任知府,但恰逢母親去世,便辭官南歸,行李中除萬卷圖書外,兩袖清風。回鄉后,已近六旬的邱對欣以教書為業,先后主講瓊臺和雁峰等書院10多年。符元生的墓碑銘文,估計是邱對欣年老時應符氏族人之請而撰的。

      符元生的封土墓坐東朝西,包括前方的空地,占地面積約在55平方米左右,周圍有矮墻環繞,看上去較簡陋。帶領記者踏訪該墓的文昌市博物館館長黃志健說,當地人都把墳墓邊的矮墻稱為“墓圍”。同行的海南大學社科中心研究員閻根齊解釋道:“用矮墻將墳墓圍起來,所形成的空間被稱為‘羅堂’,這種現象在海南的墓葬中很常見,一般是前低后高,且前面正中間留有開口,以便樹立墓碑和后人掃墓時行走;‘羅堂’在形式上圈定了墓主的‘領地’,別人就不好在其中葬墓了。”

      據《符氏族譜》記載:符元生,字安行,原為河南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人,唐大順二年(981年)因來瓊撫黎,落籍文昌縣,被族人奉為遷瓊符姓始祖。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李幸璜] [編輯:雷恩] 
    熱詞推薦:凈化_ 綠化_ 彩化_ 亮化_ 美化_ “五化”_ 海口城市更新_ 海口“五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在线公开视频| 最新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 免费无码成人片| 色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美女视频|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炕上摸着老妇雪白肥臀|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 香蕉视频久久久| 国产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 中文天堂网在线最新版| 日本亚洲高清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浪货夹得好紧太爽了bl|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适合男士深夜看的小说软件|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一个人看的免费观看日本视频www 一个人看的免费视频www在线高清动漫 | 久草网视频在线| 永世沉沦v文bysnow全文阅读| 四虎影视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韩国一级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yellow日本动漫高清小说| 成人a一级试看片|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国产一区|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波多野结衣女上司|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美女扒开尿口让男人插| 国产对白在线观看| 2020国语对白露脸|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どきどき小房东| 日本丰满熟妇BBXBBXHD|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