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前往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考察。他登上遠洋南海的深海捕魚船,與當地數十位漁民交談,詢問遠航安全和生活狀況, 并叮囑他們,一定要注意出海安全,并祝他們出海打魚順利, 打更多的魚,打大魚。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原院長安應民對《第一財經日報》說,這是中國從國家元首的角度釋放的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中國高度關注漁民在南海作業的安全問題。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江紅義也認為,習近平這次到瓊海看望漁民所釋放的信號是,要大力發展南海的海洋漁業。
而在近海漁資源日趨枯竭的情況下,海南選擇深入南海。中國漁業協會副秘書長黃寶善對本報記者說,立足于目前基本處于沒有開發狀態的南海的外海,海南漁業將大有前途。
“西沙的魚太多了”
去年7月,由三亞漁業企業、合作社、漁民自發組成的一支30艘船的漁隊,從三亞市水產碼頭出發,開往三沙漁場生產作業。他們的口號是:走,到三沙捕魚去!
海南一些漁船的老板對本報記者說,在西沙過去一年的捕撈中,他們發現,這里的魚太多了。過去一年,包括來自政府給予的柴油補貼在內,他們平均掙了十幾萬元。
盡管如此,這些漁船老板表示,西沙不僅太遠,而且危險。為此,他們中的一些人正在琢磨今年的作業范圍。
“我們海上遠洋漁船早些年大概有1000多艘,現在只剩了約260艘,因為風險太大了。”鄒立剛說,“他們經常被抓扣,被罰款也很嚴重。”
鄒立剛和安應民指出,在具有爭議性的南海海域作業,海南漁民遇到的危險無處不在。安應民說,隨著釣魚島問題的復雜化,南海問題也跟著復雜化。現在中國南海周邊的安全性比過去要差。
2011年10月,中國漁船在南海遭到菲律賓軍方艦艇撞擊,類似的事件在中國漁民和越南軍警間也時有發生。
一些漁民告訴本報記者,幾乎每年都有漁船被扣后罰款的事情發生,一般是幾萬元人民幣,因為逃避罰款,一些漁船甚至遭到對方槍支的掃射。
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的不完全統計顯示,1989~2010年,周邊國家在南沙海域襲擊、搶劫、抓扣、槍殺我國漁船漁民事件達380多宗,涉及漁船750多艘、漁民11300人。其中,25名漁民被打死或失蹤,24名漁民被打傷,800多名漁民被抓扣判刑。
在鄒立剛看來,這是由于中國過去缺乏對南海海域的管控所致。他指出,本屬于中國的一些島礁,過去基本沒有中國軍艦的巡航,但現在已有所改觀。
“現在除了海事還沒納入進來以外,其他的海上執法力量都整合起來了。”江紅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南海,中國已經把中國海軍、中國海監、海關緝私、武警邊防整合為中國海警,以加強對漁船的保護。
江紅義認為,習近平這次到瓊海看望漁民所釋放的信號是,要大力發展南海的海洋漁業。但南海區域又很復雜,因此需要借助整合海上執法隊伍,來加強海上執法力量和維護正常的漁業生產秩序,順利發展南海區域的海洋漁業。
倒數第一的海洋大省
在去年10月的海南省海洋工作會議上,海南省省長蔣定之坦承,海南海洋經濟發展存在五方面不足,其中第一個便是海洋經濟總量小,去年海南海洋生產總值在全國倒數第一,與海洋大省的地位不相稱。
海南擁有全國海域面積的三分之二(200多萬平方公里),但每年只有50萬漁民在海上開展漁業生產。更為重要的是,海南近海資源正在日趨枯竭。
因此,如何造大船,向遠洋和外海拓展是海南目前遇到的一大難題。海南海洋與漁業廳原廳長趙中社說,海南共有2萬多艘漁船,但80噸以上的漁船不足2000艘,其中,鋼質漁船不足400艘,大部分是舊小木質漁船,多集中于近海作業,效益低。
江紅義透露,這2萬多艘漁船總噸位不到40萬噸,而江紅義在山東和浙江考察時發現,山東漁船多達7萬艘,總噸位約105萬噸;浙江漁船也超過5萬艘,總噸位近247萬噸。
多位專家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南海漁場漁業資源豐富,但因其遠離陸地,傳統作業的單船生產方式因續航和裝載能力有限,制約了南沙漁場的開發。
他們認為,大型加工補給船的投入使用,可構建現代漁業產業化捕撈模式,有效解決漁船補給、漁獲保鮮加工等難題,確保漁船在南沙持續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捕撈效益。
公開資料顯示,海南近4年來共投入1200多萬元的財政,對本省新造80噸以上外海捕撈漁船給予財政(貼息)資金扶持、銀行優惠貸款支持,對外海和遠洋捕撈船給予柴油財政補貼。
不過,江紅義指出,海南在打造大船方面也遇到了問題。“這也不是海南一個地方的事。”他說,“海南目前就是想造大船、搞大網,但是沒有這些船網的指標。國家部門嚴格控制指標(習慣稱為雙控指標),對海南的控制指標是零增長。”
江紅義說,和山東、浙江這些具有現代化的漁業企業省份相比,海南太落后了。海南漁業組織化程度不高,沒有現代的大型海洋漁業公司的支持,主要依靠個體經營為主。而這種傳統的捕撈都是以淺海近海為主,往往給海洋生態、海洋資源帶來一定的破壞性。
對于海南漁業目前發展所遇到的問題,海南一位漁業專家的總結是,投入不足,補貼不夠,落實不夠到位。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