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海南視窗海口6月11日電 (記者 吳聲婧)六月,火辣辣的陽光下,紅茂村委會紅新村的一處稻田里,成群鴨子在吃草、吃蟲,長得肥肥胖胖。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社區科科長王云鵬個子不高,一臉黝黑,向記者們詳細介紹著村民們的“稻鴨共育”模式。一旁的村民王宏耀不時地插話感慨:“這群大學生真是好,給我們鴨苗,傳授我們技術,又幫助我們找銷路,我這鴨子在外面一斤都能多賣2塊錢,賺到錢了。”
投身社區開展農業項目,發展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6月1日,記者和鸚哥嶺青年團隊的幾名隊員一起來到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鄉紅茂村委會紅新村,了解和感受這些大學生帶領村民走起的這一條生態致富路。

青年團隊成員走在山間小路上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是海南陸地面積最大的保護區,地跨5個市縣,周邊有6個鄉鎮,103個自然村都是黎苗村寨,共有18000多人,村民們只知道靠山吃山,本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觀念生活,經濟落后,生活處以一種赤貧的狀態。
而保護區的設立,更硬是“切斷”了村民們的生活來來源。自然保護區和社區形成的矛盾關系,甚至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保護山林生態環境,貧困是繞不過去的坎,如何在保護森林的同時,讓高峰地區的群眾擁有更好的生活?這棘手問題擺在王云鵬和同事們面前。
“想辦法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促進更好保護山林。”王云鵬說,投身社區開展農業項目,發展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才是最好的致富之路。

團隊成員介紹情況
2009年,為了解決水稻產量低的問題,保護區通過多方打聽得知在貴州黎平地區有一個“稻鴨共育”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鴨子在稻田里活動,既能長得好,又能夠幫助除草、除蟲,鴨子的游動還能提高水中氧的含量,鴨排放的糞便又可以作為水稻的肥料。“稻鴨共育”帶動了一方人致富。王云鵬立即前往貴州山區向他們學習,取經,并將這種技術傳授給鸚哥嶺周邊的村民。
一開始,村民們基本上不搭理王云鵬他們,一天天下來,沒什么收獲。王宏耀回憶說,“他們第一次來,我們根本看不慣,你們是大學生來這里干什么,覺得他們來這里搞稻鴨有什么用,我們祖祖輩輩都這么生活過來了”。
為了做好村民的工作,王云鵬和其他同事天天跑村寨,和村民套近乎,不厭其煩地向村民解說保護山林的重要性,說服他們開展農業項目。時任管理站站長的周亞東了解情況后,給了一個建議,“帶點菜過去和他們喝酒才能打開他們的話匣”。

鸚哥嶺青年團隊成員
于是,王云鵬他們常常跑到村民家里跟他們交流及喝酒,看這些小伙子強咽一碗碗酒,然后醉倒那難受樣兒,村民們終于松了口。剛開始,村民們沒有錢買鴨苗,也不知道去哪里買,于是,王云鵬就幫他們聯系并購買鴨苗,甚至還幫助村民們插秧、澆灌,當秧苗長到兩周后,開始在田里放鴨苗。到水稻抽穗的時候,鴨子也長大了。賣了鴨子、收了水稻,群眾增加了不少收入。
現在,紅星村的36戶村民全都養起了“稻鴨”,每家農戶年收入均增加一倍,農戶們也在稻田里驕傲地插上“農業示范田”的牌子。達到現在的這個目標,卻足足花費了王云鵬幾年的時間。在這幾年里,他的膚色越來越黑,和任何一個山民沒有區別。“這群年輕人真的很不錯,不怕艱辛不辭辛苦幫助我們致富,好樣的!”說起王云鵬這群大學生,紅新村黨委部書記、村長王宏高豎起了大拇指。
幫村民們致富的路并不只這一條,接著王云鵬和同事們又推廣林下經濟,在橡膠樹下種菜、種瓜、養雞,眼見著一年到頭手里都有錢了,靠上山砍樹賣錢的人越來越少了。村民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環境都發生了改變。鸚哥嶺保護區物種豐富,野生蜂群較多,青年團隊正在引進國外新式疊加的組合蜂箱,這樣收獲的蜂蜜產量更高,也更加原生態。
長期的社區工作中,王云鵬這群大學生與淳樸的村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鸚哥嶺村民的“哥弄”(兄弟)。接下來,王云鵬他們的愿望,要大得多,就是要惠及所有的村民。?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人民網-海南視窗] [作者:] [編輯:劉瀚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