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不斷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既要保持足夠的政策力度、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又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還要管理好通脹預期、穩定物價總水平。
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是保持適度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10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8500億元,繼續代發地方債2000億元并納入地方財政預算。這樣的安排主要是考慮到今年財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從財政收入看,上年一次性特殊增收措施沒有或減少了,還要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財政收入增長不會太快;從財政支出看,繼續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完成在建項目、加強薄弱環節、推進改革、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等都需要增加投入。二是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促進擴大內需和經濟結構調整。三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有保有壓,把錢花在刀刃上。繼續向“三農”、民生、社會事業等領域傾斜,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欠發達地區的建設。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壓縮公用經費。四是切實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增強內外部約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潛在財政風險。同時,要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嚴厲打擊偷騙稅行為,做到應收盡收。
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是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充裕。今年廣義貨幣M2增長目標為17%左右,新增人民幣貸款7.5萬億元左右。這兩個指標雖然都低于去年實際執行結果,但仍然是適度寬松的政策目標,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合理資金需求。同時也有利于管理好通脹預期、提高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二是優化信貸結構。落實有保有控的信貸政策,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有效緩解農戶和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嚴格控制對“兩高”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強化貸后管理,確保信貸資金支持實體經濟。三是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擴大股權和債券融資規模,更好地滿足多樣化投融資需求。四是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探索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強化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有效監控,防范各類金融風險。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繼續提高農民收入、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部分優撫對象待遇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強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消費能力。鞏固擴大傳統消費,積極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訓、養老、家庭服務等消費熱點,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擴大消費信貸。加強商貿流通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努力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繼續實施和完善鼓勵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幅提高家電下鄉產品最高限價,增加品種和型號,擴大補貼范圍,完善補貼標準和辦法,加強對中標企業的管理和考核,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完善家電、汽車以舊換新和汽車、摩托車下鄉政策,小排量汽車購置稅按7.5%征收。我們一定要落實好這些政策措施,把好事辦好,真正讓廣大群眾得到實惠。
著力優化投資結構。各級政府投資都要集中力量保重點,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資金安排主要用于項目續建和收尾,切實防止出現“半拉子”工程。扎實推進地震災區恢復重建,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鼓勵擴大民間投資,完善和落實促進民間投資的相關政策。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嚴格執行用地、節能、環保、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和產業政策,切實防止重復建設。對有財政資金投入的建設項目,要加強全程監督,堅決避免以擴大內需為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堅持科學民主決策,確保公共投資真正用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繼續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一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用好技改專項資金,引導企業開發新產品和節能降耗。二是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推動優勢企業兼并困難企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三是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引導企業以品牌、標準、服務和效益為重點,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強化社會責任。切實加強市場監管和誠信體系建設,努力把我國產品質量提高到新水平。
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金融危機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必須抓住機遇,明確重點,有所作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