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人家”好生活
1980年代,在織漁網的疍家女子,已不再身穿藍黑唐裝。王葉麗攝
1980年代三亞河口的疍家公仔艇。王葉麗攝
2013年三亞河口的“水上村寨”。蘇建強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黃媛艷
海南“水上人家”———疍家人的生活,在改革開放35年間,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如疍家女子的服飾、疍家男子的收入……
藍黑唐裝變為多彩時裝
艱難的生活條件,自小就鍛煉了疍家女子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抬魚貨、織漁網、修補漁具、操持家務……疍家女子都是一把好手。
“由于生產技術的限制,以前的大型捕魚船很難靠岸,捕獲的魚貨需要用小船運到沙灘上,然后,勤勞的疍家女子再用一個個用竹篾編制而成的竹筐,將魚貨一點點地挑至岸邊?!笨釔蹟z影的疍家女子王葉麗,從一臺海鷗牌相機開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用影像記錄疍家人的生活。
疍家女子的賢惠有口皆碑,但她們的靚麗卻少有提及。與長期在陸地上生活的女子不同,為適應長年與海打交道的生活,美麗外表下的疍家女子,衣著頗有講究。
“這張圖是我在80年代初在南邊海渡口拍的,當時本來想拍漁船出海捕魚的圖片,但遺憾沒拍成,卻意外地發現疍家女子在岸邊織漁網,她們的形象也很靚麗,我就摁下了相機的快門。你看,疍家女子傳統服飾以唐裝為主,以藍黑兩色為基調,為闊大袖口、寬短褲腳的黑布斜襟樣式。上衫合體,袖口寬大,褲子寬而短,長度及于足踝之上,一般在外衣之上還會再穿上一個深色系的圍兜,便于保護衣物不受污損。”王葉麗指著一張疍家婦女著傳統服飾織漁網圖說。
提到疍家女子的服飾,“疍家帽”是個繞不開的話題。王葉麗仔細向記者介紹圖中疍家婦女佩戴的“疍家帽”,她說,疍家女人四季皆喜頂戴上高下寬的筒式竹編斗笠———疍家帽,這種用竹篾竹葉做成的斗笠,直徑約40厘米,帽檐下垂約5厘米,帽頂呈六角形,涂以金光油亮的海棠油作為“疍家帽”的保護層,使其不進雨水,避曬防雨兩相宜。疍家女子一般還給斗笠配以彩色膠絲及貝殼珠粒編就的四耳笠帶,緊系帽帶之后。該做法不僅使斗笠不易被吹落,而且還能起到裝飾美觀的作用。戴上疍家帽,再輔以黑順的馬尾辮,疍家女子更添容顏的秀美。在節日喜慶盛裝時,她們還會系上精致講究的銀腰帶,以示隆重。
隨著與陸上居民接觸的增多,疍家女子在時裝上也有著明顯的改變。“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確良’襯衫風靡全國,這種耐穿易干、不用燙、顏色艷、不退色的衣服,也頗受漁家女子的喜愛。這張圖是1984年左右,在南邊海渡口拍的,那時候的疍家女子有穿傳統服飾的,也有的已經開始趕時髦。你看看這位女子,穿著翻領開口的花式襯衫,深色系的長褲很漂亮。但是,這種衣服說是‘的確良’,但其實穿著一點都不涼快,也不吸汗,但特別耐磨,可以穿很久都不會變形?!敝钢硪粡堈掌跞~麗打開記憶的閥門,講起了疍家女子穿著的演變故事。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改善、思想逐漸開放,單調的款式已不能滿足人們對著裝的要求,緊身褲、踩腳褲、一步裙、窄腳褲等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服裝開始日漸被新潮的疍家女子所接受。
“18元女婿”變身“小洋樓女婿”
走進鄭石喜的一手操辦起來的三亞疍家民俗博物館,大大小小的漁船模型引人注目。作為疍家人后裔的鄭石喜聊起了疍家女婿的趣事。
“1982年以前,政府實行統購統銷政策,漁民捕撈的魚貨都必須讓設在每個港口的水產公司收購,價格由政府統一訂立?!编嵤不貞浀溃敃r的收購價分為三類,鯧魚、紅魚、石斑魚、馬鮫魚等一類魚,收購價為0.48元/斤;紅線魚、扒皮魚要用鹽腌制過,才能成為二類魚,收購價為0.25—0.27元/斤;其余的魚類為三類魚,價格僅為0.1元/斤。
在鄭石喜所處的漁業生產大隊里,3000余名隊員一年的產值可達到180多萬元,可刨去用于擴大生產的資金外,分到每個隊員手中的錢就比較少了,平均一位隊員每月的工資為18元。
“因為收入較少,疍家男人被戲稱為‘18元女婿’,很少有優秀的外地女子愿意嫁入疍家人家?!编嵤餐嘎?,自己的妻子也是勤勞的疍家女子,生活雖艱難,但一家人很快樂。
作為外出捕魚的勞動力,漁船是疍家男子養家糊口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隘D家人起先使用的是被稱為‘轎仔船’的平頭船,是一種便于內河作業及靠岸的船型,適合在水流平靜的三亞港內河區域放置漁網漁籠,單人持雙槳操作即可,產量很低?!编嵤舱f,為了適應向港外轉型出海作業的需要,擴大產量,疍家人又制作了把平頭改尖頭,方便壓浪的舢板仔,用于拋網、放網仔及放鉤網。隨后又改良出了用風力加搖櫓驅動的“公仔艇”。
“延線釣母船也是疍家人深海作業的重要工具,每船配有12艘至15艘小舢舨,每只小船兩人配合放延線釣作業,在礁盤的四個角有4艘船,大家合力作業。”鄭石喜表示,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延線釣母船慢慢地被淘汰,燈光圍網船開始逐步普及,適合中、深海捕撈的燈光圍網船,利用燈光誘捕魚群,產量迅速提高。
“一艘燈光圍網船一年的收入相當于之前一個大隊一年的收入,而且隨著漁業資源稅的取消,大家的腰包越來越鼓了?!编嵤才d致勃勃地指著一幅反映疍家人居住環境變遷的組圖向記者介紹。
“你看,之前我們是住在扛罾船上,船上有4個可移動的雨棚,我們家也有一條這樣的船,我和父母住在前艙,哥哥和嫂子住在后艙。再往后,居住條件是越來越好,這個‘吊腳樓’,依靠河海堤岸邊上,植木樁架棟椽,置竹稻為頂壁,鋪木板為地席,是我們的水上棚屋?!编嵤舱f,從茅草屋頂的水上棚屋,又逐步發展為鐵質版屋頂的船上漁家,現在,南海社區里的疍家人幾乎都上岸生活了,博物館窗外一棟棟建成的小洋樓格外扎眼。
“生活越來越好,很多人都住上了小洋樓,我們從‘18元女婿’變成了‘小洋樓女婿’。”鄭石喜調侃道。
聲明:所有來源為“??谕韴蟆薄ⅰ昂?诰W”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