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將紅軍各部隊長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直線連起來,會發現它們和紅軍長征實際路線構成了幾張彎弓的形狀,紅軍基本上是在彎彎的“弓背”上行走?!肮摇毕露酁槠皆?、丘陵地區,物產豐富,行軍方便。而“弓背”所經之處,多為高山大川、雪山草地,地瘠民貧,行軍異常困難。
那么,紅軍為什么不走平坦的“弓弦”近道,而走山高路遠的“弓背”呢?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落腳點幾經變化
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并不是一開始就定下來的,而是在長征途中根據敵情、我情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而決定的。落腳點的不斷調整,導致紅軍的長征路線自然不是筆直的。
就中央紅軍而言,起初是決定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師,待會師計劃無法實行時,遂在黎平會議上決定西進貴州,建立川黔邊根據地,遵義會議上又決定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在川西南或川西北地區建立根據地。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他們根據敵情與國際形勢的變化,最終決定繼續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地。
此后,由于張國燾頑固堅持其南下錯誤主張,中共中央被迫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落腳點隨之進一步調整為陜甘蘇區。長征落腳點的幾經變化,導致中央紅軍的長征路線不是直接由華南直向西北進軍,而是向西、再向北,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
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
如果將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決定的幾個戰略落腳點連起來,構成的曲線雖然彎曲,但總體上看去,還不算太繞路。而從實際的長征路線看,卻是走了一個大大的彎路。紅2、紅6軍團的行軍路線更是如此,比中央紅軍的路線更加偏西、更加偏遠。原因很明顯,這是國民黨重兵圍追堵截的結果。
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堵,針對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若要想保存自己而不致全軍覆沒,只有避開敵人重兵設防地帶,繞道前進。如湘江戰役后,蔣介石調整部署,在湖南新寧、城步、綏寧、通道、靖縣、黔陽、芷江一帶趕筑工事,同時命令廣西軍閥配合堵截,企圖圍殲中央紅軍于北去湘西的路上。危急關頭,中央紅軍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放棄北上計劃,轉而西進貴州。
機動作戰的需要
嚴酷的自然地理環境對紅軍行軍和作戰自然不利,但卻可以憑借其擅長的機動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隱蔽行蹤,機動作戰。如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以及紅2、紅6軍團在滇黔邊界烏蒙山區的回旋戰,都充分發揮了紅軍機動作戰的優勢,與敵重兵集團來回周旋,并伺機突出重圍,擺脫危機,繼續前進。
對于大縱深、長距離及曲折反復路線的機動作戰行動,當時紅軍中有許多人不理解,也有抵觸情緒。如紅1軍團軍團長林彪就埋怨紅軍走的盡是“弓背路”,主張走弓弦、走捷徑。
但機動靈活是紅軍作戰的特點,是以弱勝強的關鍵。毛澤東準確地把握了紅軍的這一特點:“為了有把握的取得勝利,我們必須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斗。因此,紅軍必須經常的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
長征中,紅軍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和作戰地區,足跡遍布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高山大河、雪山草地雖然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以至許多人犧牲在漫漫征途上,但也磨練了紅軍將士的革命意志,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為人民軍隊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
?
?
?
相關鏈接:
回首長征, 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電視劇《長征大會師》主題曲《信仰的光芒》發布
走讀長征,提振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青石嘴紀念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段長征故事
他們歷盡苦難,我們獲得輝煌——網媒記者重走長征路
【網絡媒體走轉改】甘肅南梁:長征落腳點 抗日出發地
【網絡媒體走轉改】“長征路上奔小康”主題采訪活動開啟河南時間
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南方時論:銘記紅軍豐功偉績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
聲明:所有來源為“??谕韴蟆?、“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诰W http://m.yinhu3.com [來源: 新華社] [作者:郜耿豪 孫杰 曾濤] [編輯:王思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