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買年貨、貼春聯、放鞭炮、掃塵、祭灶、祭祖、拜年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都將陸續開始。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說起過年的習俗,各有各的過法,但是不論什么樣的年俗,在新春到來之際,人們都有著同樣的幸福感受。
春節臨近,海口市區的大街小巷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息,博愛南路一帶滿街掛滿紅燈籠,各種對聯、中國結、紅包等種類齊全,年味十足。
3日,在博愛南路一家以經營傳統的春聯、福字、年畫為主的店門口,一位姓鄧的先生正忙著給兩位顧客免費書寫春聯。鄧老先生說:“這個店鋪是我的祖屋,每年春節前夕我都在此手寫對聯,很多市民和游客到這都要寫一對有海口文化特色的春聯帶回家。”
據介紹,大約半個月前博愛南路傳統年貨市場就開始熱鬧起來了,各市縣的商販便開始來海口批發春聯、燈籠、財神、干花、中國結……博愛南路,已成為海南有名的傳統購年貨一條街。
采屋 清清爽爽過春節
2月2日上午9時許,瓊山區舊州鎮的王阿姨一大早上就趕到集市上購買了一些青竹枝葉,并把它們捆成一個大掃帚。王阿姨告訴記者,今年2月3號就是小年,也就是“采屋”的日子。海口人過年有個習慣,就是要“干干凈凈、清清爽爽過春節”,年前必定徹底打掃衛生,把屋頂、屋檐及墻壁上堆積的灰塵、蜘蛛網等臟物清掃干凈。
王阿姨告訴記者,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回到天上向玉帝匯報這一年的工作,而在這一天,住在每戶人家家里的各路神仙都要回去述職。那么,在家里沒有神仙留守的時間里,人們就能夠翻箱倒柜、打掃衛生,而不用擔心打擾到神仙們的安寧了。“雖然只是傳說,但是在年頭的幾天里進行大掃除卻早已成為了過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辭舊迎新,當然要從辭舊開始了。”
吃齋 家家戶戶都吃“齋”
每逢農歷的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吃“齋”是流傳于海口民間的傳統習俗。家住府城忠介路的老李向記者介紹,每年在準備年夜飯的同時,家人就會一起把大年初一“吃齋”的菜料洗凈裝盤放在食柜里,吃完年夜飯后,等新年鐘聲敲響后,全家人都開始忙活著把熱氣騰騰的齋菜擺到神桌上,還要擺上酒、茶、飯和香燭以及年果等物,家長便帶領大家開始拜神,祈求來年平安,后來改為祭拜祖先。
老李說,初一吃齋的要求很嚴,一整天都要吃齋,不得沾半點葷。吃齋時,全家人身穿新衣服,圍著八仙桌,長輩給晚輩夾菜,邊夾菜邊說些祝愿的話。記者采訪了解到,海口人說的“齋”,從廣義來說就是素食。市民陳先生告訴記者,因為大年初一是新春的頭一天,先行善而得年有余慶之義。
理發 已經成了一種儀式
陳立對小時候自己哭哭啼啼地被母親按在椅子上理發的情形記憶猶新。20年前,對于7歲的陳立來說,過年就是放鞭炮、收壓歲錢和各種好吃的東西這么簡單,如今想起這些,陳立滿心激動。
陳立的老家在瓊山區三門坡譚文,現如今他已在海口安家。陳立說,對于愛動的他來說,被父親按在椅子上理發,一坐就是十幾分鐘,讓他非常煩躁,“所以,我是能躲就躲,每到快過年的時候,我是想躲都躲不了,但是每當想起過去的那些經歷,我就感到幸福。”陳立說。
“上周末,父親打來電話說,快過年了,一起去理發吧。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一個大早,開車去接了父親,到一個小理發店理發了。”陳立說,在他的記憶中,父親十幾年來都是在那個理發店理發,雖然那個理發店的設備和水平已經落后了,但是每到快過年的時候去那里理發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儀式。”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口網綜合] [作者:] [編輯:林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