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凝結了傳統農業社會的民俗文化,凝結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凝結了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意識與宗教情懷,所以,春節間的種種民俗活動,如祭祀、飲食、裝飾、娛樂、游藝,以及春節間的種種禁忌(語言、行為、飲食)等,都是中國人情感的大展示。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1/24/59cb3fd0fa5a256203bd0ce674f98845.jpg)
春節凝結了傳統農業社會的民俗文化,凝結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凝結了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意識與宗教情懷,所以,春節間的種種民俗活動,如祭祀、飲食、裝飾、娛樂、游藝,以及春節間的種種禁忌(語言、行為、飲食)等,都是中國人情感的大展示。
除夕夜祭祀祖先是年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帝京景物略》記載明代北京人在堂上懸掛先人的圖像,用五色葦草與竹篾編成的罩子陳列獅仙斗糖、麻花馓子等祭品,家里長幼給祖先叩拜,然后各自拜,稱為“辭歲”。
清代北京人仍沿襲明代的節俗,供“天地桌”,即在中庭設長案,供諸天神圣全圖。此神圖稱為“百分”。神像前,陳設蜜供一層,蘋果、干果、饅頭、素菜、年糕各一層,謂之“全供”。在子夜接神時,將神像焚化,仍然奉香,至燈節結束。
祭祀民俗的變遷
祭祀中一項有趣的活動就是“燒松盆”燃旺火。燃旺火是明清南北年俗中祭祀與助興交融的節俗。燒松盆來源于古代的庭燎、柴祭,其本原的意義是以煙火之氣祭祀上天。明代北京人除夕夜,用松柏枝與柴雜燒于庭院中,稱“燒松盆”。山西壽陽,元旦雞鳴起,燔柴草,以當爆竹,謂之“接神”。除夕元旦之間的燃燒祭祀民俗,隱約地傳承著原始柴祭的意義。
在當代,農村除夕夜仍要在中庭設供桌擺祭品,祭祀各種天地神明及祖先的活動,但這一般都是老年人做的事兒,一般家里沒有老人,也就沒有這些祭祀了。工業時代城市理性精神排斥人與神的溝通,人們似乎不必靠祖先和神靈的保佑也能獲得豐收,也能把握自己命運,祭祀儀式因此就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團年、拜年習俗。春節講究合家團圓,圓圓滿滿。因此,出門在外的家人都要趕在除夕之夜回家吃團年飯。為了這一頓團年飯,人們千里萬里也要趕回家中,關起家門團年,共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家人通宵不睡,迎候新年,俗稱“守歲”,它是傳統年節的重要習俗。
吃過年夜飯,晚輩要給長輩拜年。家里人按輩分的大小依次向長輩磕頭,長輩則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壓歲錢,又稱押歲錢、守歲錢等,也是年俗節物之一。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最開始是特制的錢形,它的材料或銅或鐵,形狀或方或長。明清以后通常用流通的銀錢作壓歲錢,使壓歲錢由信仰性的壓歲巫術活動演變為節日特別經濟來源。
拜年方式的變遷
團年強調了家庭的倫理關系,是家庭情感的表達。拜年,可以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到了當代,團年和拜年的方式有所變化。除夕夜不再是圍在“火爐”周圍話家常,而是圍在電視前面看春節聯歡晚會。
在城市里,年前社區或單位組織“團拜”,開茶話會或新年慶祝會。除夕夜人們不再關門“守歲”,而是走出大門參加各種集體活動。拜年的方式也有所簡化,傳統拜年當面磕頭的習俗現在已不多見。隨著電話、網絡、手機的普及,人們給親戚朋友拜年可以打電話、發E-mail和短信、發微博微信。方式不一,但都寄托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
飲食習俗,大體說來,北方以面食為主,做窩窩、饅頭、餃子等食品;南方則以米食為主,做糯米年糕等。《金陵歲時記》記載了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以醬姜、瓜、胡蘿卜、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干、百葉、面筋十種,細切成絲,以油炒之。
北方年夜飯中最重要的食品是餃子,餃子形狀像元寶,有“財源滾滾”之意。福建閩南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面線,寓意生命像線一樣長。此外,各種水果也有講究,如橘子,與“吉”諧音,而甘蔗,有“節節高”的意思。春節里的各種飲食體現了中國人的美好情感。
在當代,物質資源的豐富,人們不用等到春節就能享受到豐盛美食,原來自家炊糕蒸面的熱鬧場面不見了;越來越多的家庭為省事,到飯店吃年夜飯,春節飲食民俗豐富的內涵也就逐漸被消解。
禁忌習俗的變遷
在傳統社會,過年是一個時間轉換的關口,人們為了順利地度過關口,需要采取各種儀式從而達到順利過關的目的。如貼門神、春聯、放爆竹等,這些習俗起初都有巫術的意義,都是希望能驅趕“邪”的東西。無論是巫術或是禁忌,都是人們趨吉避禍情感的反應。
婁子匡主編的《新年風俗志》記載江蘇淮安大年初一不可打破什物,不可罵人,不可掃地,否則破財;各種污水不能潑在地面。浙江寧波地區初一不拿針剪,不動刀秤,不掃地;晚上不點燈,說夏天的蚊子會減少。福建廈門地區初一不能喝粥,怕出門下雨。
雖有各種禁忌,但實際上春節更是一個狂歡的節日。人們經歷了一年的忙碌之后,終于可以放松身心了。于是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排除一年的不快,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難得的狂歡中。
舊時農村有戲班演戲、舞獅舞龍等活動,鑼鼓聲、鞭炮聲、人聲交織在一起,襯托春節的喜慶氣氛。城里更是豐富多彩如北京城有“過橋走會”的習俗,還有已婚女子摸門釘的習俗,意為早添丁。此外,作為娛樂大展示的舞臺就是廟會,而元宵節的燈火則是人們狂歡的集中體現。
當代社會,人們的娛樂狂歡逐漸被休閑的氣氛所取代。人們躲在家里玩牌、打麻將、上網,徹夜不眠。求吉娛樂的廟會成為商業營利的場所;元宵的燈會上古老的油、蠟燈被電燈、霓虹燈所取代,元宵節被簡化為“吃元宵”的單調食俗。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今日早報] [作者:劉翔 ] [編輯:林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