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是當地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深受民眾尊崇的古今賢人。“鄉賢文化”是一種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榜樣文化、先進文化。在新時期,注重發揮鄉賢文化的獨特作用,對探索與實踐鄉村治理現代化這一重大而緊迫的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十分契合法治與德治有機結合的時代精神。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6/09/4487fc6ef4651aa4379121.jpg)
一直以來,上虞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鄉賢文化”建設,將它作為“人文上虞”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特色載體來抓,特別是注重發揮民間的力量,切實加大支持、推動和投入的力度,目前“鄉賢文化”已經成為上虞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關注和肯定,中央電視臺等一批國家級媒體進行了報道。我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4個方面:
1、傳承鄉賢文化,提升鄉村文明感召力。2001年1月,上虞成立了全國最早的民間“鄉賢”文化學術社團---上虞鄉賢研究會,目前擁有會員100余人,并逐步在各鄉鎮、街道設立分會。研究會以“挖掘故鄉歷史,搶救文化遺產,弘揚鄉賢精神,服務上虞發展”為宗旨,出版《上虞鄉賢文化》8輯,撰寫文史資料1000余篇,組織舉辦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周年、東山文化國際研討會鄉賢學術研討活動30余次,對大批名人文化遺產進行搶救保護。注重將發展鄉賢文化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以竺可楨、夏丏尊、陳鶴琴等鄉賢名字命名一批學校,從2003年3月起在全區各中小學校建立“上虞鄉賢研究會少兒學院”,持續開展“知鄉賢、頌鄉賢、學鄉賢”主題教育活動,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少兒工作者來虞參加鄉賢文化教育活動。廣泛開展鄉賢精神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景點的“四進”活動,編寫了《謝安家世》、《走近謝晉》等一大批本土鄉賢教材,并建立了一批鄉賢紀念館。通過鄉賢精神的挖掘、傳承和弘揚,有力倡導了向上向善、積極進取的良好社會風尚,全區先后有23人次獲全國、全省級模范人物稱號,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上虞的落地生根。
2、依托鄉賢文化,提升鄉村經濟發展力。聘請經叔平、何振梁、徐光憲等20余位著名鄉賢為區政府顧問,每天訂送《上虞日報》,每年上門走訪,請他們為上虞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2011年起,成立了以虞籍鄉賢為主體的虞商聯誼總會,設立上海、北京等8個分會,吸收會員1000余名,并赴各地開展“走近虞籍鄉賢”采訪活動,打好感情牌。近年來,廣大虞商在擴大上虞影響、牽線招商引資、參與家鄉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目前共引進各類回歸項目145只,到位資金116.6億元,“回歸經濟”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特別是象在這兩年我們重點打造的曹娥江“一江兩岸”核心景觀帶中,新引進的總投資82億元的24幢高樓絕大部分是虞商回歸項目,由23家建筑企業合力出資建造的52層、207米建筑業總部大樓是上虞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生長在上虞、發展在外地、貢獻在家鄉”成為了虞商新風尚。
3、弘揚鄉賢文化,提升鄉村社會共建力。注重將鄉賢文化元素融入精致上虞和美麗鄉村建設之中,在公共建筑、文化景觀中以碑刻、雕塑、楹聯等各種形式體現鄉賢主題,用鄉賢姓名命名城市道路、橋梁,在文化禮堂中開辟鄉賢長廊、鄉賢榜;在城市核心區域,建立“上虞名賢名人展廳”,集中展示200余名上虞名賢風采,目前已免費接待公眾10萬余人次。注重發揮鄉賢在發展社會事業中的引領作用,目前,全區共設立鄉賢出資的上規模公益基金達100余個,涉及教育、衛生、養老、助困等各類領域,本金總額達9.6億元,為外界譽為“上虞基金現象”。比如象浙江華通集團董事長王苗通在幾十年如一日熱心公益的基礎上,今年又出資1億元建設區體育館。在多年開展下來的“百企聯百村”活動中,數百家企業和眾多社會賢達人士為新農村發展注入了數億元的建設資金。
4、發展鄉賢文化,提升鄉村管理自治力。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基層治理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為此,我們注重借助鄉賢的力量,提升基層自我管理和服務的能力。特別是在村一級,一方面我們注重利用換屆契機,注重將一批經營頭腦、社會聲望的鄉村能人吸引到村主職干部隊伍中來;另一方面致力于打造以百姓喜愛的好支書杭蘭英為代表的一大批新鄉賢群體,發揮他們德治、善治的力量,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力求群眾辦事、矛盾調解、信息咨詢、致富求助“四不出村”。同時,我區成立了203個老娘舅工作室和5個專業民間調解機構,將一大批熱心公共事業的新鄉賢吸引到調解隊伍中來,有力促進了鄉村自治、基層和諧穩定。
各位領導,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意義重大、涉及方方面面,以鄉賢文化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是一項創新的工作、一個有益的探索,在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努力,當然更有很多不足之處,下一步,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進一步提升理念、創新舉措、加大力度,努力以更好的成績,為提升全市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做到更大貢獻。(中共上虞區委書記孫云耀)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