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白山。記者李幸璜翻拍
7月28日,海警訓練基地100多名官兵來到澄邁縣馬白山將軍紀念園,紀念革命先輩。記者 張茂 通訊員 宋家偉 攝
在灑滿熱血的瓊西南抗戰史上,一個人的名字永不會被忘卻。他是被人稱作“西線王”的馬白山將軍,那戎馬一生的風云故事也從這里開啟……
2015年8月3日,澄邁縣老城鎮馬村,馬白山將軍紀念園。77歲的馬必前和子女們將一捧鮮花放在了紀念碑前。老人淚眼婆娑:“父親,你走了整整23年了。無數前輩的故事代代相傳,倘若泉下有知,您定會欣慰……”
紀念園里,一本馬白山將軍所著的《浴血天涯》靜靜擺放于此。人們既瞻仰,也感嘆,這本回憶錄,還遠遠容納不了一位將軍一生所取得的偉大功績。而唯如將軍生前所盼,讓無數革命英杰的事跡揚播四方,才能使他們的功績永存,精神不滅。
深入瓊西鍛造“鐵軍”
在6年艱苦卓絕的瓊崖抗戰中,最為艱苦的是1942年至1943年。在海南如此小的島嶼之上,共產黨領導的瓊崖獨立總隊面對日軍、偽軍和國民黨三股力量,三面受敵,作戰極為辛苦。
再度回憶起父親,馬必前說,“有人稱父親為‘西線王’,說的是他幾次在瓊西地區建立和擴大黨的武裝力量,在當地威信很高。”拉起一支隊伍很不容易,尤其在革命戰爭時期,大量的人、財、物從哪里來?沒有相當的威望和能力,根本無法勝任。
1938年12月5日,云龍改編后,瓊崖抗日獨立隊只有3個中隊300多人。3個月后,獨立隊擴編為獨立總隊,馬白山任獨立總隊隊附。為了擴充革命武裝,壯大抗日隊伍,馬白山主動找到隊長馮白駒,提出:“瓊崖西區是開展山地游擊戰的理想地方,是不是我到西區去,拉起一支隊伍來?”考慮到馬白山是澄邁人,曾在瓊西一帶工作過,對澄邁、儋縣、臨高、昌感等地區比較熟悉,而彼時,瓊崖特委也有向西部山區轉移的軍事設想,馮白駒和特委同意了他的請求。
馬白山曾在瓊崖西部地區以教學為掩護發展革命隊伍,并在昌感地區緊抓“抗日自衛團”軍事訓練,在6年革命活動中,個人威望和影響頗大。他來到瓊崖西部地區后,依靠各縣中共黨組織,深入各區、鄉,動員組織群眾,經過短短兩個月的努力,一支300多人的武裝就組建起來,不久編為瓊崖獨立總隊第三大隊。一年后,第三大隊擴充為第二支隊,馬白山任支隊長。
1942年春,馬白山奉命率領第二支隊從瓊西到東線,協同第一支隊作戰,取得瓊文地區抗日反頑斗爭的勝利,使瓊文革命根據地進一步鞏固。
但此時的瓊西地區,由于第二支隊東調,各縣地方武裝各自為戰,在軍事上沒有統一建制的部隊和領導機關,極不適應抗日斗爭形勢的發展。馬白山又一次主動提出,到瓊西建立一支新的支隊的建議,得到瓊崖特委的采納,并委任其為第四支隊支隊長兼政委,負責組建工作。
這時,“沒有軍費、沒有槍支、更沒有兵,建立新的隊伍談何容易?”馬白山來到西部時幾乎是“赤手空拳”。“馬白山的建軍思想是:“通過戰斗從敵人那里找槍;通過發動群眾來拉起部隊,只要有隊伍就有辦法抗敵!”不到1年時間,第四支隊在他的努力下硬是拉出來了。這是一支多達1500人的建制齊備、兵員足額,擁有4個大隊、10個中隊和醫療隊、軍械廠等在內、威震瓊西、令敵膽寒的鐵軍。
這樣,瓊崖縱隊在瓊東有第一、第二支隊,瓊西有第四支隊,瓊南有第三支隊,抗日革命武裝迅速壯大。
依靠群眾贏得戰斗勝利
瓊崖抗戰爆發,瓊崖人民掀開了奮起抗戰的歷史大幕。
“父親抗戰期間,身邊始終都帶著一本書——《論持久戰》。曾有人問:“馬司令你很會指揮作戰啊!”馬白山總會謙遜地說,“我沒有什么本事,我就是學毛主席軍事理論的一點皮毛。”
“父親也一直欣賞瓊崖革命卓越領導人馮白駒的那句名言:山不藏人人藏人。”馬必前說,在今天看來,《論持久戰》及馮白駒的話語是父親最為認同的,它意味著每一場戰爭,都是發動群眾、依靠最廣大群眾的支持來換取勝利。沒有群眾,戰士就沒有家;沒有群眾的消息來源,也根本打不下來勝仗!
馬必前以父親馬白山指揮的圍攻那大之戰為例,講述了這場著名戰事中依靠群眾的故事。
1939年10月,抗日戰爭由瓊東北擴展到瓊西南,為了持久作戰,瓊崖特委決定派當時獨立總隊隊附馬白山前往瓊西加強地區抗戰的領導。儋縣那大是首先必須拔除的威脅,該處駐有日軍100多人和一個偽軍中隊共200多人。我軍有獨立總隊第三大隊,那大周圍幾個鄉有幾百支步槍和幾千支粉藥槍。
馬必前說,馬白山與當地領導人商討軍民團結攻打那大事宜,決定采取圍困戰術。圍攻之前,我軍已發動大量群眾對通往那大的公路進行全線大破壞,封鎖了交通。戰斗打響后,那大日軍被置身于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日夜不得安寧。“用麻雀戰術,把他們包圍住,使得他們精神接近崩潰,不得安寧。”馬必前說。
當年11月5日深夜,難以忍受騷擾的日軍想趁夜幕掩護棄城逃跑。我軍不但將剩下的偽軍包圍繳械,還對潛逃的日軍沿途痛擊,擊斃擊傷日軍多名,俘偽軍80余人。
堅定信念支撐戎馬生涯
“愛兵如子”、“軍紀嚴明”……這是走近馬白山將軍的人們給予這位將軍的評價。
“我是一名普通的警衛戰士,得到支隊長舍身相救,我終生難以忘懷。”馬白山警衛員符振豐曾在回憶錄中寫道。
由于長期處于緊張艱苦的戰爭環境,又缺乏營養,戰士們的身心幾乎都是極度疲勞。有一次,第四支隊部準備宿營,支隊長馬白山派符振豐觀察地形并放哨。接令后,符振豐迅速爬上一棵樹,可是剛到樹梢就突然頭暈眼花四肢無力,從幾米高的樹上掉了下來,不省人事。
一聽說此事,馬白山顧不上自己也極度疲倦的身體,和妻子唐玲、衛生員一道守在符振豐身邊,為他按摩和擦拭藥物。可是,由于傷勢嚴重,符振豐沒有好轉的跡象。
唐玲憂慮地問丈夫:“還剩下兩支急救針水,是否給他用上?”當時,斗爭環境極端惡劣,藥品奇缺。支隊長馬白山身上多處負傷,那珍貴的急救藥是組織上特意安排給他備用的。馬白山還沒等妻子說完,就命令衛生員:“馬上給他用上,人都要死了,留著針水有啥用?”兩支針水下去,符振豐慢慢蘇醒過來。
而馬白山嚴明的軍紀,也在部隊廣為流傳。馬必前說,有一次,馬白山的一員愛將、十分要好的戰友在作戰時丟了一挺輕機槍。“當時一挺機槍要用多少生命去換回來?一挺機槍的戰斗力該有多大!父親不留情面,把他的大隊長職務給撤了。”
“然而革命年代,更多時候,馬白山鼓舞戰士們士氣的,靠的是一種堅韌的信念。”馬必前說。
抗戰時期,海南島山區條件異常艱苦,戰士們所面對的是水土不服,缺醫少藥和面對死亡的殘酷。信念,在這樣的艱苦時期成了支撐瓊崖抗戰的支柱。1943年上半年在臨高發生的一場打擊反動民團的靈墩戰斗中,作為四支隊支隊長兼政委,馬白山堅持到最前方觀察地形,被敵人擊中,身負重傷,連隨軍醫生都慌了,然而靠著吃草藥吃牛黃,馬白山就硬挺了過來,他的左手徹底殘廢了,但整場戰斗不下火線。
抗戰中有許許多多的曲折,瓊崖每一位共產黨人,正是憑借著心中信念,才贏得最終勝利。”馬必前說。
晴空下,馬白山將軍銅像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