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漢中市近日決定,耗資數千萬元于今年10月1日前開工改造橋北廣場,總面積達4.5萬平方米。據悉,該市地方財政收入僅10余億元,城市建設基本靠銀行貸款。(8月26日《北京晨報》)
????地處秦嶺南麓的漢中市轄10縣1區,381萬人,其中5縣系國家級貧困縣,4縣系省級貧困縣,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僅10余億元,城市建設基本靠銀行貸款。當地小城有近20個十字路口、交通要道沒有紅綠燈,以致大小交通事故經常發生。有關部門對此的解釋是:市里財政經費緊張,拿不出200萬元來解決該問題。但就是這么一個窮地方,當地政府在原中心廣場改造不成功的情況下,近日又決定耗資數千萬元改造老廣場,這樣的決策科學嗎?
????對當地政府的這一決策,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有錢砸廣場,無錢裝街燈;命比風景賤,責比權力輕。
????修廣場自然有修廣場的道理,可以說得很文藝,也可以講得很民生。如果認為這是形象工程,要追究相關責任,肯定也是“領導集體決定”——人人都是責任人,人人都不負責任。
????類似故事近些年來在多地反復上演。公共基礎設施總是拼不過“樣板工程”、“標志建筑”。背后的成因也不復雜:一是權力集中化,無論想法多么離奇,與權力有染的個人偏好往往能神奇地兌現為公共意志,就算貽笑大方,也不憚于丟人現眼;二是財政軟約束,花錢太隨意,加上監管闕如,血汗錢常常都為某些領導的奇思妙想打了水漂。
????紅綠燈爭不過大廣場,說到底還是公共利益私權化。既然權力與財政按照個人好惡支配,那么,最大化的公共利益自然就可以忽略不計,只要面子好看,只要政績卓然,哪管他人死活。于是,荒山可以刷綠漆、黃金可以鋪馬路……至于實實在在的民生需要,反正有“財力不濟”的幌子擋著。
????更讓人遺憾的是,“紅綠燈爭不過大廣場”等問題在媒體曝光后,往往也只是稍作整改,多是不了了之,最終導致“翻版”泛濫。真正的整飭,只有雷霆問責,此類“奇聞怪談”免不了還要多次上演。 (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