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等地曝出“人工合成豆腐”,南京市食品工業協會豆制品委員會相關人士認為,因為國家并沒有對豆腐這個寬泛的概念給出定義。而就目前的市場而言,包括嫩豆腐、豆腐干等產品,所適用的生產標準都是《非發酵類豆制品》國家標準。而該標準的適用前提必須是:經制漿工藝制成的豆制品。也就是說,如果是用其它工藝制成的豆制品,該標準對其并無約束力。(12月29日《揚子晚報》)
????時值歲末,“新豆腐”又“粉墨登場”,給食品安全危機再添疑云,消費者在無奈的同時不免詰問:誰來重塑我們對“吃”的信任?
????一滴香、氫化油、洗蝦粉、地溝油、有毒大米等等,這些眼花繚亂的熱點詞匯的每一次產生對消費者來說都是一種災難,有網友調侃道,“吃葷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沒數。”那么,如何吃才能心里有數呢?吃什么心里才有底呢?面對食品的不安全,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我們更該依靠誰呢?眾所周知,豆腐是黃豆做的,雞蛋是母雞下的,這是基本常識,但現在偏偏出現了有悖常理的事情——豆腐可以不是用黃豆做,雞蛋也不一定是母雞下的,更要命的是,監管部門認為,因為國家并沒有對豆腐這個寬泛的概念給出定義,現在所適用的生產標準對界定“新豆腐”并無約束力。這種理由說明國家沒有禁止生產銷售,監管者可以束手無策。而且生產“新豆腐”的大都是一些小作坊,監管難度太大,讓監管者力不從心。
????這是不是說明可以對此造假行為放任自流了呢?答案是否認的。若是這樣,肯定是監管者的恥辱和失職,執法是要有“標準”所依的,但過于依賴“標準”而忽視了“常識”和“良心”也不是人性執法,還有推諉責任之虞。
????我們以后可能還將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產品”,若不能做到未雨綢繆,結果將是可怕的。如何重塑消費者對“吃”的信任,相關部門必須盡快完善“標準”,消除空白,堵塞漏洞,另外還得提升監管者的責任意識和監管常識,這樣才能真正重塑我們對“吃”的信任。
?
?
相關鏈接
荊州工商積極回應楚網百余網友:全市范圍內嚴查人工合成豆腐從假雞蛋到假豆腐,都是誰“下”的? 城市幸福不幸福,不妨問問低保戶從假雞蛋到假豆腐,都是誰“下”的?多個地區發現合成假豆腐 專家稱難判是否違規人造假豆腐流入湖南湖北 添加劑和白色素制成快餐里吃出帶血創可貼 夾在海帶中酷似豆腐皮(圖)魚和豆腐一起吃最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