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萬人的幸福答卷
——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發現的中國幸福觀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I胡大源
?
2009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巴澤曼教授的名著《管理決策中的判斷》出了第7版,他將人們在管理決策中常見的判斷錯誤歸納為三類,其中第一類是“可得性啟發式偏差”,簡單地說就是:那些容易回憶、便于從人們記憶中提取的信息,往往容易導致決策偏差。
?
在現實世界,這樣的實例層出不窮。2004年國內某媒體的一篇文章激起了公眾對一次性木筷的口誅筆伐,進而升級為兩會提案,促使國家有關部門2006年作出決策,對木制一次性筷子加征了消費稅和出口關稅。
?
2006年底,筆者跟隨北京大學周其仁、盧鋒兩位教授到黑龍江調查才發現,一次性木筷的生產并不是像媒體報道的那樣“一采光”式的對天然森林資源的“毀滅性的采伐”,而是間伐以速生林為主的楊木樺木。然而不到一年的光景,“占中國木筷生產80%的黑龍江木筷產業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近半數企業面臨破產境地”,直接影響了約20萬林區貧困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痛定思痛,究其原因還是憑著“想當然”作判斷,而沒有深入林區認真進行實地調查導致的決策失誤。
?
通過抽樣調查得到的幸福感,是一個綜合衡量人們心理和生活感受的統計指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民眾對政府管理的滿意度。近年來,盡管經濟形勢并不樂觀,但各國關于幸福感的報道卻逐漸熱了起來。
?
2010年10月,國內一家媒體提到,根據荷蘭伊拉斯謨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的調查顯示:1990年中國國民幸福指數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卻下降到6.60。結論是“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現在的中國人沒有10年前快樂了”。
?
筆者仔細檢索了網絡和國外學術刊物發現,文中所指的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的幸福調查,用的是荷蘭伊拉斯謨大學的世界幸福感數據庫。從這個數據庫中可以查到各國幸福感調查的數據,其中也包括中國的4次幸福感調查結果。將這4次幸福感調查結果換算成10分制,便可得到與媒體文章中相近的數據:1990年為6.5, 1995年為7.08,2001年為6.6,2007年為6.72。
?
不知何故,2007年的數據在報道中被遺漏了,并由此得出“中國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的結論。
?
時下浮躁之風盛行,一個缺乏依據的調查結果之所以能廣為流傳,或許是由于人們更愿意憑著直覺來作出判斷,而不愿花些時間進行追根溯源的調查研究。
?
筆者在一次閑談中曾問周其仁教授,怎么就想起來要去實地調查一次性木筷的生產過程,他的回答耐人回味:許多人云亦云的事情都經不住深入調查的推敲。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