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與煙花爆竹有關的負面新聞增多:污染了空氣,引發了火災,炸傷了人甚至炸死了人。一時間,煙花爆竹成為眾矢之的,關于煙花爆竹的“禁”與“放”,也再一次引起了爭論。
正方:
給煙花爆竹一絲寬容
誰都不可否認,燃放煙花爆竹不等同于縱火,就像汽車可以引發交通事故,絕不能將汽車妖魔化為馬路殺手。至于說到環境污染,煙花爆竹在汽車面前更是小巫見大巫。與其大喊禁放煙花爆竹,不如呼吁降低煙霧、提高煙花爆竹生產標準,更加符合國情和民意。
把燃放煙花爆竹說成是封建陋習,是禁放者的理論根本。將本民族傳統習俗一概定性為陋習,這些人無疑是在用西方的價值觀當作衡量本民族文化的標準。在他們眼中,圣誕節是文明的,是值得效仿的,儼然不見圣誕樹砍伐了多少樹木,對環境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在他們眼中,狂歡節是歡樂的海洋,儼然不見相互拋擲雞蛋、西紅柿是多么的暴殄天物。
煙花爆竹,是中國人的狂歡形式,承載了數不清的民俗文化因子。在新民俗沒有形成以前,切不可貿然提出禁放煙花爆竹,讓傳統節日在死寂中淪喪。即便是煙花爆竹在燃放過程中存在一些小問題,可以改良,而不適宜全面禁止。
給煙花爆竹一絲寬容吧,為了民俗文化不被蠶食。
反方:
燃放爆竹是“壞文化”,有必要整改
雖然說,節日燃放爆竹煙花,在我國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但除了增添一些喜氣外,也不見得形成什么所謂的文化。倒是隨著我國城市的興起,居住人口越來越密集,燃放煙花爆竹漸漸露出猙獰的“壞”來?,F在人口居住密集之后,煙花怒放、鞭炮齊鳴所帶來的,已經不是喜慶那么簡單,而是給許多人帶來了煩躁。
即使是把節日燃放爆竹煙花當成一種文化,那也絕不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春節之后,煙花爆竹之聲剛剛消停,環境保護部最新監測顯示,僅2月4日初二這一天,86座城市的空氣質量日報中,有22座城市空氣質量屬于輕微污染,牡丹江等5座城市屬于重度污染。
我們絕不能因為煙花爆竹曾經造成遼寧沈陽高層大火、央視配樓大火,就在禁放煙花爆竹時僅強調在高層建筑旁禁放煙花爆竹,而應當將爆竹煙花的危害聯想得更豐富一些,最好是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將之作為一種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壞文化”加以整改。
?
?
相關鏈接
"禁炮令"收效甚微 海口城區鞭炮擾民成公害煙花爆竹禁令收效甚微 ??诔菂^鞭炮擾民投訴不斷鞭炮陋俗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春節期間小區鞭炮聲不斷 吵得居民睡不著覺小區放鞭炮 半夜吵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