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這是公祭儀式現場。當日是汶川5·12地震三周年,群眾紛紛來到老北川縣城祭奠。三年了,新北川就在不遠處,生活早已滄桑巨變,親人們你們還好嗎?新華社記者李橋橋攝
?
5月12日,一位女子在老北川祭奠親人。當日是汶川5·12地震三周年,群眾紛紛來到老北川縣城祭奠。三年了,新北川就在不遠處,生活早已滄桑巨變,親人們你們還好嗎?新華社記者李橋橋攝
?
5月11日,四川省廣元市女學生參加紅十字博愛學校投入使用剪彩儀式。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與國資委共同發起“5·12災后重建中央企業援助基金”,包括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材集團公司等在內的90余家中央企業累計捐資3.98億元,在四川、甘肅和陜西等地震災區建設博愛學校、鄉村衛生院等項目。目前,中央企業捐資建設的博愛學校90%以上已經投入使用。新華社記者汪永基 攝
?
一位臥龍老人買菜回家(2011年5月1日攝)。臥龍,中國最重要的大熊貓棲息地之一,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所在地。 “5·12”汶川地震發生后,緊挨著震源地的四川臥龍遭到極大破壞。震后,臥龍響亮地提出了“恢復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生態環境,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麗幸福家園”的口號,經過3年的歷程,一個美麗的新臥龍已初步崛起:居住在高半山的400多戶農民遷移到河谷地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大熊貓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生存與活動空間;今年動工興建的新的研究中心和位于都江堰青城山腳下的大熊貓救護與疾病防控中心,都將在明年投入使用;包括大熊貓野化放歸等一批科研課題,在臥龍持續展開…… 新華社記者 李橋橋攝
?
一名工人在北川縣桂溪鄉中學工地施工(2009年1月13日攝)。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的浴火重生,世界為之震撼!這是曾被國際社會視為難以攻克的艱巨挑戰—— 3年內,在13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完成城鎮再造,為近2000萬的受災民眾重建家園,讓破碎的山河重現勃勃生機…… 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目標,世界為之矚目! 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頑強拼搏創造的人間奇跡—— 3年來,修通的城鄉公路可以繞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達657萬套(戶),建設水平和發展基礎遠遠超過災前…… 從廢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奇跡背后,是中國力量。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迎難而上,用信心、智慧和汗水,奮力奪取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書寫了人類災后恢復重建史上的壯麗篇章!新華社記者朱崢攝
?
北川當地群眾在山東省對口援建北川新縣城項目竣工移交儀式現場夾道歡送山東援建者(2010年9月25日)。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的浴火重生,世界為之震撼!這是曾被國際社會視為難以攻克的艱巨挑戰—— 3年內,在13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完成城鎮再造,為近2000萬的受災民眾重建家園,讓破碎的山河重現勃勃生機…… 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目標,世界為之矚目! 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頑強拼搏創造的人間奇跡—— 3年來,修通的城鄉公路可以繞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達657萬套(戶),建設水平和發展基礎遠遠超過災前…… 從廢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奇跡背后,是中國力量。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迎難而上,用信心、智慧和汗水,奮力奪取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書寫了人類災后恢復重建史上的壯麗篇章!新華社記者江宏景 攝
?
新北川鳥瞰(2011年3月28日攝)。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的浴火重生,世界為之震撼!這是曾被國際社會視為難以攻克的艱巨挑戰—— 3年內,在13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完成城鎮再造,為近2000萬的受災民眾重建家園,讓破碎的山河重現勃勃生機…… 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目標,世界為之矚目! 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頑強拼搏創造的人間奇跡—— 3年來,修通的城鄉公路可以繞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達657萬套(戶),建設水平和發展基礎遠遠超過災前…… 從廢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奇跡背后,是中國力量。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迎難而上,用信心、智慧和汗水,奮力奪取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書寫了人類災后恢復重建史上的壯麗篇章!新華社發(莫定友攝)
?
江堰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養護花卉(2010年1月29日攝)。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的浴火重生,世界為之震撼!這是曾被國際社會視為難以攻克的艱巨挑戰—— 3年內,在13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完成城鎮再造,為近2000萬的受災民眾重建家園,讓破碎的山河重現勃勃生機…… 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目標,世界為之矚目! 這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頑強拼搏創造的人間奇跡—— 3年來,修通的城鄉公路可以繞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達657萬套(戶),建設水平和發展基礎遠遠超過災前…… 從廢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奇跡背后,是中國力量。 “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迎難而上,用信心、智慧和汗水,奮力奪取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書寫了人類災后恢復重建史上的壯麗篇章!新華社記者陳建力攝
?
這是2011年4月17日拍攝的由成都軍區空軍援建的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九年制學校。平坦的馬路、敞亮的學校、整潔的園區、真誠的笑臉……曾經滿目瘡痍的汶川地震災區,如今面貌一新,煥發著勃勃生機。汶川特大地震三年來,災區實現了歷史性巨變,城鄉面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實現突破性進步。新華社發(劉應華攝)
?
這是2011年4月17日拍攝的四川省汶川縣特殊黨費捐建的七一映秀中學。平坦的馬路、敞亮的學校、整潔的園區、真誠的笑臉……曾經滿目瘡痍的汶川地震災區,如今面貌一新,煥發著勃勃生機。汶川特大地震三年來,災區實現了歷史性巨變,城鄉面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實現突破性進步。新華社發(劉應華攝)
?
左上:在四川省什邡市鎣華鎮仁和村,時年5歲的方俊杰在自家廢墟前吃方便面(2008年5月19日攝)。地震時,他在幼兒園老師的帶領下沖出教室,雖然從樓梯上滾落下來受了點傷,但還是躲過了一劫。左下:方俊杰在板房幼兒園內上課(2009年5月6日攝)。震前在火車站做裝卸工的父親此時已在當地一家大型企業干上了叉車駕駛員的工作。右:方俊杰在爸爸新買的小轎車內玩耍(2011年5月8日攝)。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不久、震后1周年前夕和3周年前夕,攝影師3次走進震區,用鏡頭記錄下那里孩子們3年來的變化。如今,他們的生活已經穩定,臉上的笑容成了那里最溫暖的風景。新華社發(張曉理攝)
?
這是2011年4月17日拍攝的已建成的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鎮新社區。平坦的馬路、敞亮的學校、整潔的園區、真誠的笑臉……曾經滿目瘡痍的汶川地震災區,如今面貌一新,煥發著勃勃生機。汶川特大地震三年來,災區實現了歷史性巨變,城鄉面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實現突破性進步。新華社發(劉應華攝)
?
上圖:這是2009年5月10日拍攝的正在重建中的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景區入口處。下圖:這是2011年4月17日拍攝的建成的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景區入口處(拼版圖片)。平坦的馬路、敞亮的學校、整潔的園區、真誠的笑臉……曾經滿目瘡痍的汶川地震災區,如今面貌一新,煥發著勃勃生機。汶川特大地震三年來,災區實現了歷史性巨變,城鄉面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實現突破性進步。新華社發(劉應華攝)
?
5月10日,課間休息時,何潤(前左)向姐姐何小倩請教數學問題。姐妹倆都讀初一,在一個班里。何先倫,今年43歲,東河口村人,青川縣關莊郵政所郵遞員,“5·12”地震中失去了父親、大嫂、二哥二嫂、弟弟弟媳和堂哥,由于大哥早年去世,他成為家庭唯一的男人。地震讓二哥的女兒何小倩,弟弟的女兒何元敏成了孤兒,何先倫毫不猶豫地把兩個侄女接到家里,和自己的女兒何潤一起住。“幾個年齡相當的姐妹在一起會比較容易走出地震的陰影,”何先倫說。震后兩年里,何先倫除了肩負著5個鄉鎮的郵政投遞工作之外,還要負責孩子們的飲食起居。每天早上6點,何先倫和妻子起床之后,就開始幫孩子們做早飯,妻子則要去鎮上打工。7點,他將孩子們送出家門,自己則開始送信。青川縣處處山巒,再加上地震的損傷,很多道路路況很差,有時候從一家送到另外一家,需要走15公里山路,而何先倫每天送的報紙基本都在300份左右。但不管有多忙,每天11點半,何先倫還必須趕回家給孩子們做午飯。當時,何先倫每月工資1000左右,為了擔負全家的生活費用,妻子范連會去了鎮上一家餐廳打工,一個月能掙1000元。這樣的收入,要撫育3個小孩仍是很吃緊。但即便這樣,當得知小倩想要點讀機后,他仍是狠心花1000多元買了一臺。為了三個孩子方便上網查找資料,老何還給孩子買了電腦和打印機。汶川地震后,國家和社會對孤兒有很多扶助政策,每月會給地震孤兒發放一千多元的基金,但何先倫一分不花,全部給兩個侄女存著,“等她們長大成人后,我會一分不花地把錢全部給她們。” 2011年春節前,何先倫一家五口搬進一棟三間兩層的樓房,住在90多平米的二樓上。何先倫把一個大房間隔成兩個單間,他和妻子住沒有窗戶的一間小屋子,寬敞明亮的則給孩子。“只要三個娃娃高興,好好學習,再苦我都覺得值了”。現在何先倫已經從郵政所的臨時工轉成了正式工,漲了工資。他讓妻子辭掉餐館工作,每天負責小孩的起居生活。何先倫更將空余的時間放在孩子們身上,常常利用送報刊雜志的機會從老師那打聽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天天督促孩子們完成作業,將報紙上有用的知識讀給她們聽。他說:“三個孩子是我們的全部,我只有把她們教育好,我才能不辜負二哥、弟弟!”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
5月11日,何先倫一家人在吃午飯。何先倫,今年43歲,東河口村人,青川縣關莊郵政所郵遞員,“5·12”地震中失去了父親、大嫂、二哥二嫂、弟弟弟媳和堂哥,由于大哥早年去世,他成為家庭唯一的男人。地震讓二哥的女兒何小倩,弟弟的女兒何元敏成了孤兒,何先倫毫不猶豫地把兩個侄女接到家里,和自己的女兒何潤一起住。“幾個年齡相當的姐妹在一起會比較容易走出地震的陰影,”何先倫說。震后兩年里,何先倫除了肩負著5個鄉鎮的郵政投遞工作之外,還要負責孩子們的飲食起居。每天早上6點,何先倫和妻子起床之后,就開始幫孩子們做早飯,妻子則要去鎮上打工。7點,他將孩子們送出家門,自己則開始送信。青川縣處處山巒,再加上地震的損傷,很多道路路況很差,有時候從一家送到另外一家,需要走15公里山路,而何先倫每天送的報紙基本都在300份左右。但不管有多忙,每天11點半,何先倫還必須趕回家給孩子們做午飯。當時何先倫每月工資1000左右,為了擔負全家的生活費用,妻子范連會去了鎮上一家餐廳打工,一個月能掙1000元。這樣的收入,要撫育3個小孩仍是很吃緊。但即便這樣,當得知小倩想要點讀機后,他仍是狠心花1000多元買了一臺。為了三個孩子方便上網查找資料,老何還給孩子買了電腦和打印機。汶川地震后,國家和社會對孤兒有很多扶助政策,每月會給地震孤兒發放一千多元的基金,但何先倫一分不花,全部給兩個侄女存著,“等她們長大成人后,我會一分不花地把錢全部給她們。” 2011年春節前,何先倫一家五口搬進一棟三間兩層的樓房,住在90多平米的二樓上。何先倫把一個大房間隔成兩個單間,他和妻子住沒有窗戶的一間小屋子,寬敞明亮的則給孩子。“只要三個娃娃高興,好好學習,再苦我都覺得值了”。現在何先倫已經從郵政所的臨時工轉成了正式工,漲了工資。他讓妻子辭掉餐館工作,每天負責小孩的起居生活。何先倫更將空余的時間放在孩子們身上,常常利用送報刊雜志的機會從老師那打聽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天天督促孩子們完成作業,將報紙上有用的知識讀給她們聽。他說:“三個孩子是我們的全部,我只有把她們教育好,我才能不辜負二哥、弟弟!”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
?
上:在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武都村,時年11歲的周永虹在自家的廢墟上洗頭(2008年5月27日攝)。地震時,她正在漢旺鎮馬尾小學的教室里寫作業,樓房垮塌,她的左腳被壓在廢墟里,十幾分鐘后被救出,幸無大礙,但是門牙卻被磕掉了一顆。下:周永虹在家里的鏡子前梳頭(2011年5月8日攝)。周永虹一家于2010年6月入住新建的安置小區——漢旺新村紫雅小區。母親劉翠在綿竹一家藥店打工,父親周道安在東汽綿竹工業園做臨時工,全家每月的收入約有2000多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不久、震后1周年前夕和3周年前夕,攝影師3次走進震區,用鏡頭記錄下那里孩子們3年來的變化。如今,他們的生活已經穩定,臉上的笑容成了那里最溫暖的風景。新華社發(張曉理攝)
?
這是4月17日航拍的災后重建的映秀新城局部。平坦的馬路、敞亮的學校、整潔的園區、真誠的笑臉……曾經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的汶川地震災區,如今面貌一新,煥發著勃勃生機。汶川特大地震三年來,災區實現了歷史性巨變,城鄉面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實現突破性進步。新華社發(劉應華攝)
?
這是4月17日航拍的災后重建的映秀新城全景。新華社發(劉應華 攝)
?
這是4月17日航拍的汶川水磨鎮災后新建的居民小區。新華社發(劉應華 攝)
?
這是4月17日航拍的災后重建的映秀新城。新華社發(劉應華 攝)
?
上圖:這是4月17日航拍的災后重建的映秀新城。下圖:這是2008年5月22日航拍的被地震摧毀的映秀鎮(拼版圖片)。新華社發(劉應華攝)
?
上圖:這是4月17日航拍的災后重建的汶川羌寨新農村;下圖:這是2008年5月22日航拍的汶川山區受災嚴重的羌寨。新華社發(劉應華攝)
?
汶川縣水磨鎮震后(左圖)和重建后(右圖)對比圖。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一時間山崩地裂,眾多城鎮被夷為平地,重災區面積超過10萬平方千米。地震發生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展開了氣壯山河的救災搶險和災后重建工作,在短短的兩年多的時間里迅速重建了美好家園。在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期間,四川省測繪局的測繪人員為科學救災和科學重建做出了突出貢獻。這幾組由他們制作的航拍圖片,記錄了災區的滄桑巨變。新華社發?
?
綿竹市漢旺鎮震前(左圖)、震后(中圖)和重建后(右圖)對比圖。 新華社發
上:在四川省什邡市鎣華鎮仁和村,時年1歲半的李雯鑫找到了在地震中被砸壞的玩具車(2008年5月19日攝)。地震時,姥姥帶他出門玩耍,卻忘記帶上剛買的玩具車,為此他還曾哭鬧不止。下左:李雯鑫站在爸爸給他買的兒童自行車旁,十分高興(2009年5月8日攝)。下右:李雯鑫在家里租住的房屋前滑輪滑(2011年5月4日攝)。因為父母的工作單位離板房安置點較遠,李雯鑫一家目前在工廠附近租房住。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不久、震后1周年前夕和3周年前夕,攝影師3次走進震區,用鏡頭記錄下那里孩子們3年來的變化。如今,他們的生活已經穩定,臉上的笑容成了那里最溫暖的風景。新華社發(張曉理 攝)
?
這是4月17日航拍的災后重建的汶川水磨鎮。新華社發(劉應華 攝)
?
新北川縣城開建前(左)和建成后(右)對比圖。 新華社發
?
映秀鎮震前(左圖)、震后(中圖)和重建后(右圖)對比圖。 新華社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