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下發《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版)》。與2005年版目錄相比,“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首次進入新版指導目錄,這意味著一直困擾保障性住房的資金問題有望在產業政策的支持下,從制度創新、資本市場再融資等方面獲得更多的破解。
受困資金來源
2011年無疑是政府在信貸以及土地供應等各方面對保障房建設支持力度最大的一年。
據央行統計,一季度人民幣房地產開發貸款新增1678億元,其中,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新增達651億元,保障房貸款大幅增長。
國土資源部在5月12日召開發布會時表示,2011年全國用地計劃供應21.80萬公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計劃是7.74萬公頃,占住房用地供應計劃的35.5%。
在北京,5月初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公布的2011年第一批計劃用地信息顯示,住宅用地面積合計2492.42公頃,其中保障房用地面積1592.24公頃,約占住宅用地的63.88%。
業內人士認為,保障房在土地供應中的比例持續增長。等到這些用地指標落實之后,為了拿到更多土地,開發商將不得不從商品房開發領域轉到保障性住房領域中來。
券商研報顯示,經適房與兩限房等產權式保障房的毛利率一般在10%-15%左右,凈利潤在3%左右。雖然利潤不高,但由于政府支付款項一般在3年內可以到位,而這部分保障房不需要復雜的設計與配套,資金周轉速度更快,因此開發商、銀行或社會資金仍有參加的動力。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李富有認為,通過政府出資、土地出讓金減免、財政支持、開發商墊資、銀行借貸、社會資金參與等多渠道籌措,經適房與兩限房等產權式住房的資金來源并不存在問題。
除此之外,由于保障房建設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開發商為了在拿地上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不得不積極參與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設。這種為了商業住房而參與保障房建設的“捆綁”開發模式使產權式住房的資金籌措較為容易。
目前的問題是,對于公租房與廉租房這類非產權式保障房而言,由于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開發商、銀行與社會資金往往裹足不前。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對于廉租房與公租房建設,各方目前是“問多干少”,總體處于觀望狀態,主要原因即在于廉租房與公租房無法通過出售一次性回籠資金,只能依靠租金回收成本,從而導致回收周期長、管理成本高,因此這類保障性住房無一例外地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
這背后很大的原因在于相關政策的不確定性,由于目前廉租房與公租房的土地出讓標準以及退出機制尚無明確說法,因此各方資金在投入該領域時必然有很大的疑慮。
路徑
搭建地方融資平臺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被首次列入發改委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該指導目錄是國家最具綱領性的產業政策指導文件,相關項目一旦進入該指導目錄的鼓勵類,就意味著獲得了相關部門在上市融資、銀行信貸、拿地、稅收等多個方面的“優待證”。因此,該指導目錄可以看作是我國產業政策的風向標與晴雨表。
這意味著,關于保障性住房的各類制度創新將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迎來一路“綠燈”,保障性住房在資本市場獲取資金的可能性也大為增加。
其中,搭建地方保障性住房融資平臺公司便是制度創新的內容之一。區別于以往地方以城投項目為主的融資平臺,保障性住房投融資平臺業務包括各類保障性住房的投資、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日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加大政府投入,搭好保障房建設的規范化融資平臺,落實稅費減免措施,努力吸引社會資金。
不久前,北京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討論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投融資公司組建方案。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山東、云南、廣東、江蘇等地目前都在積極籌建不同級別的保障房融資平臺公司。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銀監會要求吸引社會資金建設保障性住房必須要有合格的融資主體,不能是政府,因此建立融資平臺公司將成為地方政府解決保障房的資金來源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
此輪房地產調控以來,證券監管機構基本停止了與房地產業務有關公司的上市與增發請求。平安證券認為,隨著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的加大以及融資瓶頸凸顯,不排除證監會為保障房業務占比較大的上市公司重新開啟融資之門,以此解決保障性住房的資金來源問題。
工程建設類房企受益
“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我國將在今后5年內新建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有券商表示,按照目前的建設速度,預計2011-2012年每年將建設1000萬套住房,2013-2015年每年將建設500-600萬套,5年總投資額約為5萬億元。
根據住建部發布的文件,今年計劃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萬套,與2010年的580萬套相比增長72.4%。假設戶均面積為50平方米,則對應的總建筑面積為5億平方米,占2010年全國商品房銷售總面積的47.9%。據測算,完成此目標需要約1.4萬億元投資。
目前,除原有的16家房地產央企外,魯能集團、中航工業、神華集團、中煤集團和新興集團也有資格參與保障房建設。其中,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在保障房領域的動作最大。
中國中冶年報顯示,公司保障性住房項目共24個,總投資額為257億元。截至2010年底,中國建筑參與保障房建設的總規模已達1155萬平方米,占公司在施工項目總面積的3%。中國建筑董秘孟慶禹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保障房在公司收入中的比重還將逐年上升。
新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除了鼓勵保障性住房建設外,還特別提到要鼓勵保障性住房的管理。這透露出的政策含義是,未來保障性住房的發展趨勢將逐漸由產權式的經適房與兩限房向非產權式的廉租房和公租房過渡,這對企業的后續運營能力將提出更高要求。
國信證券認為,中國建筑與中國中冶這類兼具建設能力的企業,既可以成為保障房項目的承建方,也可以成為運營方。引進這類公司,對地方政府而言減輕了財政負擔,對公司而言則有利于形成可持續經營的資產。正是由于這類企業既可以涉足保障性住房投資、承建,也可以涉足運營,因此與其他傳統房地產開發企業相比,可以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獲得更多的利潤。
最后,在新版指導目錄中,房地產的受限類項目與舊版相比基本沒有變化。受限內容具體包括:小城市和重點鎮超過1公頃、中等城市2公頃、大城市3公頃、2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公頃的城市游憩集會廣場項目,以及別墅、高爾夫球場和賽馬場等地產項目。這意味著,以別墅類等高端物業開發為主的公司將繼續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打壓。
?
???相關新聞
海口打違新招:沒收違建再利用 建成保障房
國土部:公租房以40平為主 保障房用地計劃增三成
海口打違出新招:沒收違建再建成保障房
海口第二批保障房四個項目進展良好
深圳300戶涉騙購保障房 部分申購者身家百萬
石家莊將沒收小產權房等違規住房 改建為保障房
保障房建設地位再提高 “護航”新政或將出臺
央企爭食5萬億保障房蛋糕 高利潤或致名利雙收
國資委要求央企參與保障房建設 16家企業是重點
溫家寶視察保障房建設 稱降房價決心堅定不移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