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券商報告表示,需求的相對不足將導致經濟出現產出增速下滑、物價下跌的情況。但是當前物價指數始終處于高位運行狀態,可見需求放緩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反過來,若經濟不是需求相對不足,而是供給相對不足,即總供給增速不能滿足總需求的增速時,雖然將同樣導致產出增速的下滑,但不同的是,隨之產生的是物價上漲而非下跌。
國信證券認為,從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3月份以來,浙江、湖南、江西、重慶、貴州等地均不同程度的呈現用電緊張態勢,各地相繼采取限電和讓電措施。春季發生如此嚴重的大范圍“電荒”在過去是相當罕見的。所以增長數據的下降可能是供給缺口擴大所致。
來自長城證券的數據部分上印證了這一觀點。報告稱:“(4月工業)上游和中游企業的產量數據反映出兩點:一是上游原材料類的產量增速回落,反映出供給回落。二是中游制造業產量仍在平穩回升,反映出需求并未過快萎縮。”
如果這一現象持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小敏甚至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預測了這樣一種未來三到五年中國可能面臨的經濟形勢:
一方面,由于中央下決心要調整樓市,房地產行業可能出現拐點。由于中國的樓市加上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大概拉動當年GDP四成以上的增長,如果樓市投資增長率大幅下滑,那么經濟增長可能掉到8%以下。
另一方面,由于國內貨幣發行過多;同時環境成本、土地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再加上由于近年改革推進停滯,國進民退現象抬頭,制度性成本大幅度上升,物價漲幅可能持續超過5%。
石小敏表示,一旦中國步入這一境地,被經濟快速增長所掩蓋的矛盾有可能出現,已經出現的矛盾可能放大。
對策
年內貨幣政策應保持緊縮力度
如何看待未來可能的經濟放緩同時物價高企?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認為,至少從短期來看,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符合國家調控預期,當前宏觀政策調整的重點依然是控制物價。至于從中長期來看,由于雖然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速不會遇到大問題,但是未來面臨壓力。
于澤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節奏開始有意識放緩,在這個過程中總需求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一季度出現的貿易逆差,這背后就反映了我國擴大進口的策略調整。而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增加主要起因于保障房建設力度的加大,反映了中央對于民生問題重點關注的態度。“總的來看,我國當前的需求結構進一步轉向民生,包括擴大進口,增加保障房建設,提高消費。”
基于上述觀點,蔡志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建議:年內重要的還是貨幣政策應該保持穩定,使得貨幣發行量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至于中長期,則應以改善民生為主線,對財政政策進行改革和創新。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大樹同樣強調年內貨幣政策不能放松。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不能因為經濟可能減速就放松貨幣政策方面的調控。貨幣緊縮政策對不同的經濟活動發生作用的時滯不同,它對通脹發揮作用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比較快。
不過在未來的貨幣政策方面應該有所側重,尤其是是否繼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應謹慎。
周景彤表示,繼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并非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最優選擇。盡管從社會融資總量的角度看,由于前幾年貨幣信貸高增長、外匯占款投放、熱錢流入等因素,使得市場流動性依然是過剩的;但從銀行體系來看,流動性并不顯得十分過剩。銀行信貸緊縮,結果是不但許多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就連一些傳統上“不差錢”的大企業也感受到資金壓力。貨幣政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緩解流動性過剩的同時,能保證市場對信貸資金正常需求得到滿足,即實現信貸資源的有效配置。
當前我國國內貸款資金增長緩慢,前4個月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到位資金增長了20.6%,而國內貸款只增長了10.9%。同時企業在社會上融資增長迅速,自籌資金增長了27%。也就是說,一味的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話,它的負面作用會越發顯現。
另外人民幣升值步伐也不宜過快。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孫詠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當前由于美國實行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美元下跌,石油、資金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盡管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減少我國的貿易順差額,但同時也為美國輸出通脹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其結果將會吞食掉我國為抑制物價上漲而做出的努力,加劇輸入型通脹壓力。(記者方燁實習生張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