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錢塘江三橋引橋塌了。距離它建成通車不過14年。但是與它同處于錢塘江上的錢塘江大橋,74年來任憑風吹浪打,巋然不動,被網民熱捧為“橋堅強”。網友發帖問:茅以升修的這座橋,設計壽命50年,已經超期24年,就是不倒,連大修都沒修過,這是“神馬”道理?(7月24日《新京報》)
“塌橋”成為近年的一個網絡熱詞,大有地不分南北、橋不分大小,此“塌”彼伏,爭先恐后的架勢。但是在一片“轟隆隆”的塌橋聲中,這座74年前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修建的錢塘江大橋,卻屹立不倒,用74年的風雨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堅固,也同時把自己站成了橋梁家族中的一個榜樣,一面旗幟。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是橫跨錢塘江之上的錢塘江三橋引橋,卻在距離它建成通車僅僅14年之后,就轟然垮塌了。74年和14年,中間整整相差了60年,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一座現代橋梁還未成年就突然夭折?而這座“年逾古稀”仍舊屹立不倒,而且至今還在承擔交通重任的錢塘江大橋,又讓誰驕傲,讓誰汗顏?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沒錯,但是主持修建錢塘江三橋以及其他現代化橋梁的,哪個又不自認為是專家呢?雖然茅以升已經去世多年,但是他當年在修橋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總結的成果、研究的理論,必然都會留給后人所用,我們都用到哪里去了呢?而且,經過70多年的發展,現在的科技水平、建設技術、修橋設備,早已和7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按照常理我們應該修建出比70年前更堅固、更耐用的橋梁才是,可是事實呢?
這足以說明,不是現代人的關于橋梁方面的理論知識不夠,也不是科技水平和修橋技術出現了倒退,而是在大橋垮塌之前,我們的思想早已出現了“垮塌”。急功近利、工程腐敗、偷工減料、政績焦慮以及形同虛設、隔靴搔癢式的事故問責,所有這些現代人的“創造”,就像一條條附著在這些大橋上的蛀蟲,最終蛀空了橋墩,蛀沒了質量,蛀出了一起起塌橋悲劇。
當年,錢塘江大橋的總工程師羅英對茅以升說:“錢塘江大橋修不好,出了問題,第一個要跳錢塘江的人是你,第二個是我。”“橋堅強”告訴我們:如果每一項工程,都能真正用建設者的生命與聲譽去締造,每一位決策者和監管者都能心懷“跳江”、“跳樓”精神,那么,世上何愁沒有更多的“橋堅強”!(苑廣闊)
?
???相關新聞
?
茅以升所造錢塘江大橋屹立74年未大修 被贊“橋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