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偉大設想到宏偉藍圖
大規模、長距離、跨流域的調水是人類重新分配水資源,緩解缺水地區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徑。
盛世治水,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特點。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水旱災害頻仍,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展開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水利建設,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心系人民、重整河山的膽略和勇氣。
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針對我國北方地區缺水的狀況,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宏偉設想。從此,南水北調工程開始了長達50年的民主論證和科學比選歷程。
跨流域調水絕非創舉
大規模、長距離、跨流域的調水是人類重新分配水資源,緩解缺水地區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徑。
19世紀中期,跨流域調水工程開始興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已建、在建和擬建的大規模、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已達160多項,分布在24個國家。其中已建的調水工程調水量較大的是巴基斯坦西水東調工程,年調水量148億m3;距離較長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北水南調工程,輸水線路長900km,調水總揚程1151m,年調水量52億m3。
長江有充足的水資源保障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水資源豐富且較穩定,多年平均徑流量約9600億m3,特枯年有7600億m3。長江的入海水量約占天然徑流量的94%以上。從長江流域調出部分水量,緩解北方地區缺水是可能的。
這是南水北調工程選擇以長江為水源地的基本依據。同時,從長江調水地理條件優越。長江自西向東流經大半個中國,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地區,中下游與最缺水的黃淮海平原及膠東地區相鄰,興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在經濟技術條件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反復比選論證,科學決策
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編制,廣泛利用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集思廣益,民主參與,科學論證,實現了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區的綜合集成。據統計,先后有24個經濟、社會、環境、農業、水利等不同領域的規劃設計及科研單位、6000余人次知名專家、110多人次院士參與獻計獻策,召開100多次研討會,研究討論50余種比選方案。
南水北調工程的科學決策不僅體現在理論研究上,更體現在實踐探索上。東線江蘇段工程依托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就是實施跨流域調水的成功嘗試。
它于20世紀50年代開工建設,經過幾十年建設和運行實踐,規劃論證初期提出的一些問題,如長江口海潮入侵問題、蘇北土地鹽堿化問題等,均得到圓滿解決。東線穿黃工程早在1973年就開始組織進行方案研究,1986年正式開挖,并在探洞施工中進行了多項科學試驗,為工程設計與施工提供了科學依據。中線丹江口水利樞紐在建設初期,就考慮到南水北調工程需要,在壩型設計、移民安置等方面留出了空間。這些成功的實踐和探索,為南水北調工程全線開工建設積累了經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