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供水安全提供基礎性保障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通過東、中、西三條線路引水北上,與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聯系,將構成“四橫三縱”的水網格局,從而實現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在節水、挖潛的基礎上,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總調水規模達448億立方米,相當于給北方地區新開辟了一條黃河,供水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5%,直接惠及人口達5億以上,潤澤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是為44座大中城市解決缺水之憂和擇水之苦。
僅東、中線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縣級以上城市就有253個,直接受益人口達1.1億人,可望徹底改變華北地區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質的地下水的狀況,改善黃淮海平原地區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促進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
同時,為黃河下游地區補充水量,為提高西北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創造了條件。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可增加防洪庫容33億立方米,與非工程措施和中下游防洪工程相配合,可使漢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標準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消除70余萬人的洪水威脅。
為地區協調發展提供堅強支持
南水北調工程能促進潛在生產能力形成現實的經濟增長。華北地區是我國比較發達的地區,區內蘊藏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還有鐵礦、有色金屬、石膏等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但由于水資源的短缺,目前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組合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出來。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增加華北地區水資源供給,有利于華北地區發揮潛在優勢。
同時,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可以緩解受水區水資源供需緊張局面,逐步消除影響北方經濟發展的“瓶頸”,極大地提高北方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進一步推動北方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將通過填補城市供水缺口,可以減少“擠占”甚至返還部分農業、農村、農民用水,對城市、農村用水進行合理分配,從而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這些地區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并且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建設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為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生產生活創造條件
南水北調工程是洪水資源化的示范工程,也是糧食安全的保障性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通過在沿線各地建設調蓄水庫和利用自然湖泊,可較大地增強水資源調配能力,尤其是通過適時調引長江流域的洪水,入注沿線調蓄水庫,不僅可以減輕水源區防洪壓力,而且為北方地區農業灌溉、回補地下水等提供水資源保證,有效緩解受水區的地下水超采局面。工程實施后,每年可間接增加生態和農業用水60億立方米,使北方地區水生態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逐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并進一步提高北方糧食產區生產能力,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促進糧食供需平衡。在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增多條件下,增加國家抗風險能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南水北調工程還有利于拉動內需和擴大就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數據表明,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將直接拉動沿線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僅東線、中線一期工程,每年可增加約18萬個就業機會。在工程建成后的運行期,隨著廣大受水區水資源條件的改善,企業生產結構和規模也會隨之變化,一些新興產業將得到迅速發展,擴大就業的機會將進一步增多。
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期間,不僅考慮了工程對調水區、受水區的影響,也考慮了工程輸水沿線的水質和生態環境保護,組織編制了東線工程治污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并將東線治污和中線水源地保護納入總體可研報告統籌安排,有關投資納入工程總投資,為治污環保工作深入開展創造了條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確定的地表水Ⅲ類標準,既為水污染治理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緩解沿線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促進江蘇、山東兩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嚴格排污標準、改進生產技術等綜合措施,強化水污染防治,促進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
中線水源地保護工作,通過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實施生態補償和治污防污措施,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受水區通過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加大污水處理力度,保證生態環境用水,促使受水區群眾提高水意識,自覺養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習慣。工程通水后,還可遏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對地面沉陷等環境地質問題的解決起到積極作用,顯著緩解北方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王浩)
王浩介紹
王浩男,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工,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78年1月—1985年6月在清華大學水利系農田水利專業學習,先后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87-1989年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系統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1985年起進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從事科研工作至今,1994年被水利部破格晉升為教授級高工,2001年任水資源所所長,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國)副主席、創新方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