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崗區教化街與復華四道街交口處發生爆管后,市電力公司搶修人員在熱水中進行不停熱作業
海口網11月28日消息??去年,多發的停熱事件如同推倒了一張多米諾骨牌,關于哈市供熱設備的質疑之聲不絕。近兩三年高寒天氣集中發生的多起事故直指同一個問題——脆弱的,僅僅是老化的管線嗎?
今年開栓首月,哈市供熱投訴同比下降五成。這并不意味著隱憂可以暫時緩解。11月24日發生在南崗區復華四道街的爆管,19日發生在珠江路區域的短暫停熱,依然暴露出“冰山一角”:開栓前,供熱企業究竟有沒有全面檢查維修,排查隱患?而這些已發生故障當中,是否有一些本可以提前避免?
企業設備維修方案由企業自定,維修資金要由企業自籌。而不斷上漲的供熱成本造成資金鏈的惡性循環,或導致供熱設備的維修資金被占用。一方面,集中供熱所帶來的熱資源整合優勢凸顯;另一方面,面對不斷拉長的供熱“戰線”,我們的供熱應急系統是否真正完備?
小故障與大事故
即便是看起來微乎其微的供熱技術故障,實際上潛伏著巨大威脅。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出事,卻總有人在這個“多事之冬”繃緊了神經。
距離珠江路35號最近一次停熱事件,已過去整整一星期。市供熱辦供熱管理處處長宋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該事件的來龍去脈顯得不甚了解。在談及23日南崗供熱管線爆裂事件時,他表示:“這個事兒他們處理得很快。”
19日中午,珠江路35號及附近的小區出現了一張緊急通知:“因我公司供熱管線[DN200]閥門泄漏,定于今晚20時至明早6時進行搶修,暖氣溫度會逐漸降低,望用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如果放水只會致使溫度更低,望周知。”當晚20時,紅旗大街、珠江路、中山路附近多個小區居民家中暖氣已沒了溫度,室溫下降至12℃。
這并不是哈爾濱熱電供熱公司貼出的第一張停熱通知。居民劉向春的印象中,從2009年開始,哈熱每年冬天都會因為種種原因停一兩次熱,去年12月初那次停熱的時間最長。
那是一次致使3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突發式停熱事件。有媒體報道稱,停熱前幾日,哈熱已經有人在香坊區油坊街與通天街交口處發現地面返水。當時有專家預計地下管線可能出現一個漏點,不足以影響居民室內溫度,維修工作沒有展開。直到12月1日維修工作才開始。去年12月2日至3日,白毛小區、通站小區、公濱花園、中山名苑、開運花園、新華社黑龍江分社家屬樓、立匯美羅灣、仁和家園等多處居民小區停熱,直至12月3日晚,數萬戶居民才恢復供熱。
本月23日,南崗區教化街與復華四道街交口處發生爆管,市熱力公司并沒有采取停熱措施,而是讓工人在齊腰深的熱水中帶熱作業。對于本月19日的停熱事件,哈熱工作人員更愿意將其定性為“故障”。位于紅旗大街與公濱路交口的一處排氣閥出現了一個“黃豆粒兒大小的洞”,況且停熱搶修時間也并不長。
不過,就在這看似短暫的一次停熱期間,傍晚17時左右,劉向春的老伴坐在家中看電視時感到陣陣發冷,21時因血壓突然升高被送往醫院。不僅如此,幾次受停熱影響最為嚴重的珠江賓館,與前幾次一樣,決定再次從當天中午開始停業。“我們不能騙客人住進來,大半夜再把人凍跑。”一位徐姓經理告訴記者,每次停業,他們不僅要承受停業造成的營業損失,還要忍受入住客人不明內情的責難。盡管次日早不到6時,房間已傳來暖氣上水聲,但直至兩三個小時后,房間才明顯暖起來。“我們向哈熱反映了很多次,他們在去年和今年為我們各免去1.5萬元熱費,但這遠遠不夠彌補我們的損失。你們誰也無法體會,這么多次的停熱給我們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徐經理對記者說。
恰恰是在剛剛進入高寒期,哈熱的供熱設備便再次暴露出問題。去年最低室溫10℃的經歷,對劉向春等很多有著相似經歷的居民來說,幾乎成了一個噩夢。
哈熱去年的停熱事故發生在華能停熱事故之前。上個供暖期,業內不完全統計的大小停熱事件過百起。其中,12月的華能停熱造成10余萬戶停熱三天三夜,今年1月18日哈爾濱發電有限公司因鍋爐故障又造成區域內2.7萬戶居民供暖受到影響。大大小小的停熱事件撩撥著居民們敏感而脆弱的神經:“為什么老出事?為什么一出事就說‘管線老化’?早知如此,為什么不提前修?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哪根管線有問題?”
偶然與必然
“南崗區那根爆管管線用了17年。供熱是個基礎設施薄弱的行業。”宋楊說,“市供熱辦規定企業進行維修改造,方案由企業自定,資金由企業自籌。企業是否維修,供熱辦目前沒有處罰機制。”
針對停熱事件的“冰山一角”,市及區供熱辦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顯得相當保守。香坊區供熱辦相關負責人在記者電話提出采訪要求時說:“哈熱不是跟你們說明情況了嗎?有他們說就可以了。”對于設備故障能否提前避免的問題,哈熱相關負責人認為:“不出事幾乎不可能,只要設備運行,就會出問題。”
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供熱設施的嚴重老化。哈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建立大規模的供熱系統,全市最早的集中供熱管線鋪設于1984年。供熱管線的國家規定使用年限在20年,哈市老城區的一些管線大多已到年限或超出年限。盡管企業也對陳舊供熱管網進行過更新改造,但對更新改造的投入量遠遠不足。去年,市政府投入資金5000萬元,加上熱企自籌1億余元資金,改造老化管網100余公里,今年改造了近250余公里,但仍有一部分管網在超期服役。
市供熱辦規定,在供熱期結束后,熱企必須對供熱設備進行維修保養和更新改造,自定設備維修方案,并根據實際情況籌集資金,應修盡修,并進行日常保養。如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馬上維修,對潛在的隱患部位要重點監管,做好搶修搶險準備。而當記者問及“如果企業不檢修,是否有處罰機制”時,宋楊表示:“我們只能對此做出規定。”
今年,華能投入2000多萬元更換了管網閥門和補償器,并提前至10月7日點火進行調試,避免網管節點出現堵塞和泄漏等問題。從技術層面上說,每年夏季如果對設備全面排查,從7月、8月維修更新管線,到9月、10月充水打壓、穩壓,發現漏點及時處理,大部分故障是可以提前避免的。然而,這是一個工程量與投資量巨大的過程,并不是所有熱企都能做得到。
哈熱的員工有363人,這些員工面臨著很大壓力。哈熱與哈發同屬中國華電集團,系央企。哈熱公司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電發熱,2000年陸續開始負責城區供熱,在香坊區(包括原動力區)指定區域逐步完成并網。目前,哈熱所負責供熱的區域為建筑面積1400萬平方米,涉及近10萬戶居民,這其中,以老居民和老住宅居多。以前,熱費收繳過程相對順利,但隨著大量工廠家屬區居民搬離,老房子被出租,近年來拖欠熱費高達幾千萬元。不僅如此,那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樓,供熱設備年久失修,居民也常常以房子不熱為由拒絕繳費。
不斷上漲的供熱成本,使熱企的維修資金更加捉襟見肘。今年是哈熱第三年虧損,這是電力系統中一個罕見現象。除熱費上繳不理想之外,不斷上漲的供熱成本加劇了企業的壓力。走訪中,記者了解到,煤價上漲對很多熱企造成極大壓力。以黑龍江龍煤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煤炭價格為例,去年是每噸500元,今年則每噸接近600元。地礦的煤雖然質量不佳,但每年價格也在上漲。煤炭價格上漲造成供熱成本增大,熱企運營壓力加大,勢必影響到供熱質量。記者調查中發現,即使是哈熱這樣的央企,每年也無法從龍煤如數拿到充足的煤,因為國礦存在一定的配比指標。而如果選擇地礦,供熱質量仍是一個問題。因為很多地礦煤燃燒的發熱量比優質煤低一倍,燒起來“簡直像石頭一樣”。
技術PK:資金不足,硬件不足,大部分熱企在搶險能力、應急能力與技術上下功夫。
近年來,幾乎每一件突發性供熱事故都無不暴露出應急方面輕重不同的缺陷。哈發的一位工人告訴記者,去年天氣特別冷,大部分機組不得不超負荷運行,加大了磨損,所以導致泄漏故障。“鍋爐跟人差不多,長時間不休息遲早會出問題。要是正常運行,我們可以用備用鍋爐來替換,對換下來的鍋爐進行檢修,但如果全部或絕大部分鍋爐都是滿負荷運行,就沒辦法檢修了。”
天氣并不是主要問題。哈市供熱權威專家、哈爾濱工程大學航天與建筑學院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教授孫剛告訴記者,對華能、哈熱、哈投、達爾凱、大唐、哈發這樣的大熱企來說,設備與技術還是相對先進的。可兩年前,華能就發生過電機停電事故,去年大唐在剛檢修完管線幾日后也發生爆裂事故。理論上說,這些大熱企的管線都是近十幾年內鋪設改造的,且還在逐年逐段更換,它們的事故大多存在不可抗力因素。
“發生事故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是否有處理事故的方法。”孫剛告訴記者,去年造成事故的原因,是華能埋在靠近地下的管線補償器被江水腐蝕了。“這是一個極特殊,但影響重大的事故。”但在孫剛看來,華能涉及停熱用戶之廣,是因為它的管線設計。哈熱的地下管線卻有一個優勢。在香坊區與阿城區之間,哈熱設置了雙條管線,業內稱之為“雙管系統”。它可以采用一用一備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兩個系統同時運行的方式,當一條管線發生事故時,另外一條管線可以保證正常運行,不至于造成大面積供熱中斷,產生公共安全問題。而對哈市最大熱企之一的華能來說,從當時的設計來看,在出事管線所經過的供熱區域,沒有第二條線備選。
“發現漏點其實是好事。因為在事故現場,尋找漏點的過程是異常艱難的。”孫剛說,任何一個事故都沒有什么規律而言,但在哈市拆并熱網、大力發展集中供熱的趨勢下,大企業供熱設備“硬件”提升必須跟得上。資金和“硬件”不足,大部分熱企在搶險能力、應急能力與技術上下功夫,在應急預案上做準備。”
據了解,為防止一個集中供熱熱網發生事故后大面積居民挨凍,我市正在準備將目前各自為戰的熱網進行連接。如其中一個出現問題,鄰近熱網可以“增援”。
搶修過程中的力度和態度也決定了搶修的結果。在今年復華四道街的爆管搶修中,工人們跳入滿是熱水的事發現場“帶熱”搶修,大多數居民用熱并沒有受到影響。
集中供熱的A面與B面
小鍋爐拆并與集中供熱的大勢所趨。人們更關注的是并網之后的公共安全問題。
走訪中,常常聽到兩種聲音。很多以前是小鍋爐供暖的居民家,供暖一直不好,今年小鍋爐并網了,大企業供熱了,家里溫度上來了,從13℃直升到22℃。但劉向春等居民的疑問則是:“以前我們企業家屬樓自己供熱,自從并網后,溫度下降了兩三攝氏度,燒得不如以前好了。”事實上,對于集中供熱,居民關心的問題只有一個:房子能不能熱?
有這樣幾組數字,可以直觀感受到哈市集中供熱腳步之快:今年哈市加大小鍋爐拆并力度,拆除了497臺小鍋爐,是往年的近5倍。今年小鍋爐拆并到集中供熱網的面積為702萬平方米,10萬住戶受益,集中供熱普及率由原來的67%達到了72%,增加5個百分點,為歷年來增長速度最快。
集中供熱的最大優勢是將優質的熱源為更多居民所享用。孫剛認為,規模大的企業,供熱可以保證質量,并有分配煤的優勢,既可做到城市節能減排,又方便管理部門監管。更為關鍵的是,并網過程中的管線更新與科學鋪設,可以最大程度消滅老管線的先天缺陷。
在小鍋爐并網、大熱企承擔更多供熱任務的同時,大企業的供熱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今年供熱首月,一些大熱企投訴量相對較多,而在集中供熱進程中,大企業的硬件和軟件也必須跟上,對大企業的管理更需加強。如哈熱在一些并網區域中,由于涉及面積較廣,供熱“戰線”較長,加之管理方式與供熱設備的“雙重老化”,很多問題已經以各種方式顯現。
集中供熱在路上,城市供熱發展與節能環保的任務要同時推進,但還有一個現實問題需要注意: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鍋爐房拆起來痛快,但代替這些小鍋爐房的新建、擴建供熱設備卻往往不能馬上投用。就目前現實條件來說,全市沒有并網的小鍋爐供熱面積將近3000萬平方米。這是由于目前熱源能力不足,即邊建設邊并網。隨著每年供熱能力的增加,我市的小鍋爐是需要逐步并網的,主城區計劃3年內全部并網。其中,上訪投訴多、有棄管傾向、問題較大的小鍋爐則被選定為優先并網。
供熱管網屬于公共設施,在市場機制調節下,這一行業更多需要政府支持。很多業內人士希望管網建設能夠得到政府更多扶持,更希望政府可以為供熱企業提供維修保障金,為供熱系統的健全運行提供重要保障。
?
???相關新聞:
農民只身救火被重度燒傷 眾市民為其捐款解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