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君跟牛兒感情深厚。
海口網9月12日消息 (記者 余加亮攝影報道)他們是從大山深處走出的學子,他們度過了象牙塔里的充實生活,經歷了在城里的艱辛打拼,他們的腳步曾經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徘徊;
他們又回到了曾經走出的大山,轉變觀念用所學知識埋頭創業,克服了資金短缺等重重困難,在這片熱土上開拓出一條嶄新的事業路。
這些從山溝里飛出去的“金鳳凰”,正用汗水和智慧,在海口鄉村的廣闊天地里書寫著一部創業傳奇———
“小公牛”走村串鄉方便養殖戶
陳虹君是秀英區東山鎮出了名的“小公牛”,因為他不但自己養了一群母牛,還兼職給母牛人工授精。
30歲的陳虹君是琴山村人。陳虹君大專讀的是江西大宇專修學院,畢業后當過廣告員、公園內導、高爾夫球童,但做這些工作他感覺“吃不飽”。2009年,牛肉價格從每斤10多元漲到了20多元。陳虹君看到了商機,便借來1.1萬元買了11頭黃牛,養半年后賣掉,掙了3萬元。嘗到甜頭后,2010年下半年,他辭去工作,租下村里的14畝荒地,辦起養牛場,養了30頭黃牛。
2011年,陳虹君獲批日本和牛示范點項目,獲得15萬元扶持資金。他又借來15萬元,建起了900平方米的牛棚,購買了22頭牛。他還修建了120平方米羊棚,養了45頭黑山羊。
陳虹君的養牛場建在琴山村坡地里,碎磚壘砌的兩間簡易棚就是住房,棚子外面掛了四個吊床,是陳虹君和岳父岳母、工人阿勇的睡床。山里不通電,用蓄電池照明,要省著用,不找東西,不能開燈。但牛舍和羊舍很成規模。養牛場距離最近的村莊大約6公里。
“林子太大,開始有些怕,住久了就習慣了。”陳虹君笑著說。
今年6月,海南和牛推廣東山流動配種站成立,陳虹君經培訓合格后當起了兼職配種員,用水牛凍精、日本和牛凍精給秀英區、龍華區范圍內的母水牛、母黃牛人工授精。
9月1日上午9點,記者在東山鎮雅德村找到陳虹君時,他正在給陳業清家的母水牛人工授精。當天,他還給東蒼村黃勝家的母水牛人工授精,給文塘村吳淑家的母黃牛人工授精。
陳虹君的流動配種車是借來的長安小貨車,車況不好,開起來“咣當咣當”響。他平均每天要跑兩三個村,有時要跑六七個村。每到一處,婦女們都愛跟他開玩笑,給他取了個外號“小公牛”。
陳虹君說,現在農村的公牛很少,秀英區和龍華區至少有3000頭母牛。人工授精,為養殖戶們解決了實際難題。
陳虹君正在進行一項實驗,將他所養的五十多頭本地母黃牛通過人工授精,改造成日本和牛和本地黃牛的第一代雜交日本和牛。已經有8頭母黃牛完成了雜交授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