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君跟牛兒感情深厚。
海口網9月12日消息 (記者 余加亮攝影報道)他們是從大山深處走出的學子,他們度過了象牙塔里的充實生活,經歷了在城里的艱辛打拼,他們的腳步曾經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徘徊;
他們又回到了曾經走出的大山,轉變觀念用所學知識埋頭創業,克服了資金短缺等重重困難,在這片熱土上開拓出一條嶄新的事業路。
這些從山溝里飛出去的“金鳳凰”,正用汗水和智慧,在海口鄉村的廣闊天地里書寫著一部創業傳奇———
“小公牛”走村串鄉方便養殖戶
陳虹君是秀英區東山鎮出了名的“小公牛”,因為他不但自己養了一群母牛,還兼職給母牛人工授精。
30歲的陳虹君是琴山村人。陳虹君大專讀的是江西大宇專修學院,畢業后當過廣告員、公園內導、高爾夫球童,但做這些工作他感覺“吃不飽”。2009年,牛肉價格從每斤10多元漲到了20多元。陳虹君看到了商機,便借來1.1萬元買了11頭黃牛,養半年后賣掉,掙了3萬元。嘗到甜頭后,2010年下半年,他辭去工作,租下村里的14畝荒地,辦起養牛場,養了30頭黃牛。
2011年,陳虹君獲批日本和牛示范點項目,獲得15萬元扶持資金。他又借來15萬元,建起了900平方米的牛棚,購買了22頭牛。他還修建了120平方米羊棚,養了45頭黑山羊。
陳虹君的養牛場建在琴山村坡地里,碎磚壘砌的兩間簡易棚就是住房,棚子外面掛了四個吊床,是陳虹君和岳父岳母、工人阿勇的睡床。山里不通電,用蓄電池照明,要省著用,不找東西,不能開燈。但牛舍和羊舍很成規模。養牛場距離最近的村莊大約6公里。
“林子太大,開始有些怕,住久了就習慣了。”陳虹君笑著說。
今年6月,海南和牛推廣東山流動配種站成立,陳虹君經培訓合格后當起了兼職配種員,用水牛凍精、日本和牛凍精給秀英區、龍華區范圍內的母水牛、母黃牛人工授精。
9月1日上午9點,記者在東山鎮雅德村找到陳虹君時,他正在給陳業清家的母水牛人工授精。當天,他還給東蒼村黃勝家的母水牛人工授精,給文塘村吳淑家的母黃牛人工授精。
陳虹君的流動配種車是借來的長安小貨車,車況不好,開起來“咣當咣當”響。他平均每天要跑兩三個村,有時要跑六七個村。每到一處,婦女們都愛跟他開玩笑,給他取了個外號“小公牛”。
陳虹君說,現在農村的公牛很少,秀英區和龍華區至少有3000頭母牛。人工授精,為養殖戶們解決了實際難題。
陳虹君正在進行一項實驗,將他所養的五十多頭本地母黃牛通過人工授精,改造成日本和牛和本地黃牛的第一代雜交日本和牛。已經有8頭母黃牛完成了雜交授精。
?
周永島在荔枝基地勞作。
“一條龍”服務荔枝種植富全村
9月5日上午,當記者走進瓊山區云龍鎮辦內村周武家時,他正在用沼氣飯煲做飯。
像周武家這樣免費使用沼氣的家庭,在辦內村和鄰近的高園村有150家。沼氣通過地下管道輸送到村民家里,足量使用,不花一分錢。
沼氣來自周永島建在辦內村種養基地的沼氣池。村民不但可以免費使用沼氣,還免費使用沼液和沼渣,這是種植荔枝、龍眼、蔬菜的好肥料。
“阿四(周永島小名)對村里的幫助很大,做事很真心。”村民顏為光說,他家種有10多畝瓜菜、20畝香蕉,因為技術差,成本又高,收入不好。周永島免費給他提供種子和肥料,給予技術指導,家庭收入從每年三四萬增加到十多萬元。
周永島是西南交大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他放棄了留城工作的機會,回到村里探索荔枝改良工程。他最初種植了50畝荔枝,通過搜集大量的資料潛心研究,并主動請教省農科院、海南大學及云龍鎮農技站的專家,反復試驗,終于發明了一種推遲荔枝花期從而避開海南北部春節后冷空氣的辦法,達到穩產。他還發現,農家肥能減少荔枝病蟲害,增加產量,增強荔枝果皮的抗氧化性,易于保鮮。這些措施的采用,50畝荔枝大獲豐收。之后,他把荔枝種植擴大120畝,并種植了26畝龍眼。
周永島自己成功后,沒有忘記鄉親,他帶著大家一起干。2005年5月,周永島聯合周文等12戶貧窮村民,在辦內村卜典坡搞了個300畝的荔枝基地。因為新技術的應用,荔枝年年豐收。
隨著荔枝種植面積的擴大,需要大量的農家肥成了難題。周永島決定在村里建沼氣池。不過,搞沼氣的前提是必須有充足的糞源。
養豬是個好辦法。2008年6月,周永島聯合黎傳豐等32戶村民,在辦內村建起占地20畝、年出欄6000頭生豬的養殖小區。養豬產生的大量豬糞,解決了沼氣池的原料問題。一個投資達150萬元的沼氣工程在2008年8月建成,沼氣容量達500立方米,可以滿足150戶居民使用。產生的沼液和沼渣不但滿足了周永島基地的使用,還滿足了周邊2000多畝荔枝、橡膠、香蕉、蔬菜的用肥。
周永島還引進了微噴灌節水、太陽能紫光燈滅蟲等技術,使得龍眼和荔枝每畝增產400公斤,每畝純利潤超過5000元。
為了幫助更多的村民,周永島專門建了一間可容百人的“培訓教室”,自己給村民講授種養技術,還請海南大學、省農科院的專家給村民上課。獲得周永島幫助并脫貧致富的村民至少有350人。
現在,周永島又把目標瞄準了大棚蔬菜和果子貍養殖。占地70畝的蔬菜大棚正在施工,果子貍基地也在籌劃中。
經過三年的打拼,張強的福林強雞養殖已成規模。
“金鳳凰”飛回山溝開辟事業路
“山溝里飛出金鳳凰”,人們這樣形容農村考出的大學生。他們走出象牙塔后大多希望留在城市,而這些“金鳳凰”們,卻回到了好不容易飛出去的小山溝。
除了東山鎮的陳虹君,云龍鎮的周永島,還有畢業于青島地質學院、在大坡鎮搞文昌雞育肥技術、創辦海口福林強雞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張強,畢業于瓊州大學、在龍泉鎮養殖豬鴨鵝、創辦海口興農養殖發展專業合作社的吳挺秀……
近年來,一股返鄉創業熱潮在我市涌現。一批批來自鄉村的大學生回到老家,或從事種植、養殖業,或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或開辦農家樂。據海口市農業局統計,今年前八個月,海口新增農村專業合作社147個,有相當部分創業者受過高等教育。
海口市人力資源開發局人才管理科科長潘勇認為,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事業追求和責任擔當。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不再把到城里工作生活作為唯一選擇,他們理想高遠,眼界寬闊,思想開放,利用學到的知識,扎根農村土地,用實際行動去帶頭、去示范,去改變農村的面貌。
共青團海口市委副書記許銳告訴記者,這幾年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高校就業指導開展得有聲有色,多項創業貸款的扶持,政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廣闊的農村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這些都為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創造了條件。他認為,大學生返鄉創業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一方面可以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把所學用于實踐;另一方面促成了社會深層的變化,特別是農村,因為大學生的加入,人力結構和知識結構都發生了變化,從而加速農村發展,縮短城鄉差距,實現社會共同進步。“辦內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但周永島富了,而且整個村子都在周永島的帶動下脫貧致富。”
在記者的調查中,不但返鄉大學生的觀念在變,其實村民的觀念也在變。陳虹君當初回琴山村搞和牛養殖,遭家里人極力反對,受鄉親們白眼,理由只有一個:花了這么多錢去讀大學,回家養牛太不值了。但看到他養殖成功后,有的村民便主動找他咨詢,鄰村的青年阿江學著他搞起了一個養雞場。
返鄉創業大學生張強對記者說了這么一段話:“農村有寶貴的資源,有許多優惠政策,農民都很勤勞樸實,關鍵是農民缺少知識,需要有知識的人去引導和幫助。這些年城市的發展很快,但農村還相當欠發達。而一個國家的富強,必須是城鄉同步發展。”
采訪手記
沒有電燈,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是最好的照明;沒有煤炭,林子里枯死的樹枝是取之不竭的燃料;沒有蚊帳,蚊蟲已經是朝夕相處的朋友……
這便是返鄉大學生陳虹君在琴山村養牛場生活的寫照。這是一個艱苦的環境,可是聽到陳虹君嘴里說出這樣的話語,你就不會感到山里的簡陋、山里的單調、山里的寂寞。
9月1日夜晚,記者就是在這樣的山里與陳虹君度過了一夜。躺在吊床里仰望星空,月光如水,悵然寥廓。
這樣的日子,只是過一天兩天,也許會感到新奇。但要這樣過三年五載,還會感到新奇嗎?不能干凈地洗澡,吃飯時蒼蠅成群,成天穿梭在樹林溝坎,手上腳上全是傷口,為籌5萬元買輛小貨車,愁得連腸子都斷了。然而,身處困難中的陳虹君們,依然躊躇滿志,燃燒著理想。有了這種精神,何愁困難不低頭,何愁事業干不成!
辛苦并快樂著,快樂并堅持著,這是一種決勝人生的狀態。
延伸閱讀:如何申請創業貸款
對于許多初創業的城鄉青年來說,資金短缺是一個普遍難題。為此,2010年底,團市委與市農信社(現農商行)聯合設立了海口共青團青年創業小額貸款項目,專門為資金不足的創業青年提供貸款。
據團市委青年城鄉工作部黃敏介紹,小額貸款的發放對象是40歲以下、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戶口在海口、有創業愿望并有一定基礎的城鄉青年。貸款可分誠信貸款和抵押貸款兩種。誠信貸款以個人信用和五戶聯保為擔保,可獲得2萬元以下貸款;抵押貸款則需要資產抵押或工資抵押作為擔保,可獲得10萬元或更大額度貸款。小額貸款的申請程序是:個人向所屬鄉鎮的小額貸款信貸員提出申請,經銀行審核合格后,就可以發放貸款。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