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大三學生小偉并不擔心這個學期的伙食問題,因為學校已經在6月份“偷偷地”給他的卡里匯去3個月的生活補助。這是中國科技大學正在實施的“隱形資助”制度所帶來的好處。(《工人日報》9月25日)
據報道,中科大對于貧困大學生,從資格審查到認定到資助方式,都遵循“科學而人性”的原則,讓最需要接受資助的大學生體面地接受資助:學校“一卡通”中心按要求每月提供平均每餐費用處于基準線下的學生名單,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將名單與學校的貧困生數據庫進行交叉對比,兩者重合即被視為“隱形資助”對象。名單確定后,學生無需自己申請,學校會“偷偷地”地將生活補助打到其卡上。
中科大如此的程序操作,因為有了大量隱形狀態下調查數據的支撐,以及動態的援助管理,不僅保證了扶助的針對性和公正性,也體現了高校應有的人文關懷。這種制度被學校師生廣泛贊譽,被稱為“是一群理科學者科學思維的產物,具有典型的中科大風格”。
如今,各高校都設有針對貧困生的助學金,但由于“僧多粥少”,到底誰才是最需要資助的人,成為高校的一件頭疼事。而且,貧困生資助既體現著關愛,也關系到尊嚴,如何處理好知情權和隱私權之間的矛盾,需要很強的責任心和巧妙的工作藝術。這不僅考驗著學校的智慧,也能映照出一所學校的精神品格。
此前,部分高校“不恰當”的扶貧資助方式曾遭媒體和公眾質疑:昆明某高校通過“比慘”演講,挑選所謂的“貧二代”;福州某高校讓申請人上臺陳述家庭狀況,由“圍觀”同學票選特困生和貧困生;有的高校,不僅在學校公示欄公布貧困生身份信息,還將學生父母的姓名、健康狀況甚至是聯系方式也一同曬出來。
不僅如此,個別高校還出臺文件,對受助貧困生的生活有著方方面面的限制和要求。比如“不能穿戴時髦”,“不許使用價值超過1000元的手機”等。規范貧困生不要鋪張浪費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此的規定未免太簡單、武斷。貧困生領的是國家補助,固然需要接受社會監督,但信息公開的形式也應合情合理,需充分考慮他們的感受。較之一般的學生,很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自卑情緒,將原本隱私的困苦公之于眾無疑是當眾揭其傷疤。某些不恰當的助學方法,雖然救了大學生的貧,卻冷了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