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9日-20日,由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高層培訓中心主辦,博雅總裁俱樂部承辦的北京大學“博雅論壇--金融大講堂”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經濟學家郎咸平在會上作了主題為“世界金融與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演講。
郎咸平在演講中預言,2015年中國制造業將會遭遇空前困境。他表示,今天的中國經濟形勢正在遭遇冰火兩重天。所謂的“冰”是指實體經濟不景氣、股市樓市低迷。而火,體現在高檔樓盤、豪車、高檔奢侈品、高檔古董藝術品一片火爆。
郎咸平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制造業危機和產能過剩危機。他表示,中國一直以制造業大國自居,但在產品研發、渠道物流、關鍵零配件這三個重要環節上,卻沒有話語權,導致中國并沒有掌握最關鍵的定價權。
郎咸平指出,由于沒有產品定價權,中國制造業利潤過低,而且面臨著稅費過重、資金成本太高、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的三大困境。他表示,隨著各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中國勞動力優勢成本快速上升,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消失。
此外,郎咸平分析表示,中國制造業除了經營環境惡化外,還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他指出,隨著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的爆發,外貿需求大減,加劇了國內產能過剩,制造業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郎咸平大膽地預言,“2015年中國制造業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而如何解決中國制造業危機?郎咸平提出了發展“智慧產業”的建議。郎咸平說,很多人只知道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沒聽過智慧產業。美國就把智慧產業當做第四產業。這些年,美國通過智慧產業革命,全面拉抬了制造業效率,已經取代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
郎咸平舉例說,美國的智慧產業革命已經悄然實施了10年,這10年里,美國制造業的產值提升超過50%,工人工作效率提升超過20%,而工人工資僅增長2.8%。相比之下,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貴,而效率沒見有多大提升。長此以往,中國的制造業對于美國將沒有太多優勢。
郎咸平認為,智慧產業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出路。只有把智慧產業引進去,降低各個環節的成本,提高利潤,才能解決中國制造業危機。
-------------------
“影響深、壓力大、見轉折。”
1月23日,國新辦召開的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布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用這三句話描述2012年工業經濟。
在他看來,中國經濟的積極因素正在集聚,經濟運行已呈現緩中見穩跡象。從數據上看,去年前三個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11.6%、9.5%和9.1%,四季度回升到10%,支撐了GDP7.8%的增長。
10%無水分
今年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期增長目標為10%,對于這一目標的設定,朱宏任強調,這個速度是預期性、指導性的,考慮了年工業經濟運行環境可能的變化,又考慮了與國民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銜接,也考慮了工業經濟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特點。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
“從各方面的分析看,實現工業平穩較快增長,挑戰與機遇并存,在外需短期內難有大的起色、內需增長也受到多重因素制約的大環境下,要沒有水分、實實在在地完成這一目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朱宏任表示。
同時,我國工業達到一定規模以后潛在增長率放緩,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工業預期增長目標適度回調,重在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引導到轉方式、調結構、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上來。
據朱宏任介紹,2012年我國工業生產對出口的依存度從2007年的40%左右下降到了25%左右。從2012年的情況來看,全國外貿出口增速大幅度回落,對工業產品出口交貨值的影響也非常顯著。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中國經濟樂觀情緒開始蔓延,由于大宗商品的“去庫存”已經基本進入尾聲,同時房地產市場開始回暖,未來的兩個季度內中國的經濟增長態勢會呈現加速趨勢。
雖然當前我國工業通信業發展的總體形勢出現了企穩回升,但有效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矛盾相互作用,長期問題與短期困難相互交織,問題依然突出。
由于工業增長的下行壓力加大,經濟增速出現了持續回落,在經濟快速增長期間,形成的生產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釋放,加劇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
十二部委指導兼并重組
對于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朱宏任解釋稱,并非完全是市場因素所導致,還與體制機制、發展方式、管理方式等密切相關。
“由于能源、資源、土地等要素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到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地位和作用也還不夠明確。目前,投資審批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行業準入管理也不夠健全。”朱宏任表示。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國務院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工作部際協調小組12家成員單位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汽車、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和農業產業化共九大行業。
這九大行業的共同特征,即規模經濟效益顯著,但組織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集中度不高,企業小而分散,社會化、專業化水平較低,缺乏能引領行業健康發展的大企業,從而引發重復建設、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等突出問題。
今年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苗圩部長在工作報告中表示,將著力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對鋼鐵、船舶、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風電裝備等產能過剩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通過消化、轉移、整合、淘汰等措施,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
當日的發布會上,朱宏任強調,在兼并重組中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運作,其內涵就是兼并重組不是由政府實施“拉郎配”,把企業硬捏在一起。
“政府要營造公平的環境和提供服務,去除阻礙兼并重組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一些地區在涉及到本地區企業兼并重組的時候,制度上有一些不利于跨地區實現兼并重組的文件,一定要清理、廢除和廢止。”朱宏任說。
?
?
相關鏈接:
中國制造業“危”中有“機” 部分外企仍加碼中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