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新一期的《自然》雜志刊載舒躍龍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文章,稱大量生物特征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對人類仍然是重大威脅,對H7N9持續的嚴密監測和研究,才能讓人類擁有抵御這種新型重組病毒的能力。(7月4日《新京報》)
今年春天出現的H7N9禽流感,被稱為“在中國來去匆匆”。其實,與其說是“來去匆匆”,還不如說是來無蹤去無影,因為,“這個新型重配病毒有很多謎我們還沒有解開”。鑒此,所謂的“疫情擴散態勢得到控制,防控工作初見成效”,也只是H7N9禽流感在入夏后“去也匆匆”時的自說自話。然而,全國H7N9禽流感應急響應已全部終止。
這似乎已經解除了H7N9禽流感來襲的警報,人們也因此松了一口氣。其實不然,也許,H7N9禽流感病毒正在“避暑”。國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躍龍認為:H7N9今年秋冬會卷土重來,他堅信,H7N9禽流感病毒依然在禽間無癥狀流行。
這足以讓人們在這個炎熱的酷夏倒吸一口涼氣。本來至少可以認為,春末夏初H7N9禽流感疫情趨緩,與相關的應對措施有關,現在看來,所有的應對措施,除了隔離和控制傳染途徑外,幾乎沒有主動的防治手段;而“H7N9今年秋冬會卷土重來”的預言,更說明了目前的“太平”,只是氣候的原因。
夏天已經到了,秋天還會遠嗎?當人們剛從“談禽色變”的春天走來,慶幸于“全國H7N9禽流感應急響應已全部終止”的樂觀局面中,《自然》雜志卻給出了“H7N9禽流感病毒對人類仍然是重大威脅”的警告,而且這個今年春天“在中國來去匆匆”的“不速之客”,“今年秋冬會卷土重來”。
如果這僅僅是《自然》雜志的科研文章,作為一種疫情的預告,無疑對防治輿情起到未雨綢繆的提示。但是,“7月3日,新京報記者獨家對話舒躍龍,與《自然》雜志同步向國內公眾揭開H7N9不為人知的一面。”在這“不為人知的一面”中,除了有關H7N9禽流感病毒的特征和變異外,令人吃驚的是,H7N9今后在人類中暴發流行的風險有多大?還是“正在研究的主要問題”;對于為什么H7N9和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以后,癥狀都比較重,病死率也很高?“目前也不是很清楚”。那么,《自然》雜志關于H7N9的科研文章,是對國內公眾的警告還是攤牌?全國H7N9禽流感應急響應已全部終止,是有科學依據的應對措施,還是對H7N9禽流感任其“自然”?
當然,有理由相信相關公共部門正在積極展開有關的攻堅戰。但是,在國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躍龍的表述中,難免讓人不踏實。首先,“H7N9今年秋冬會卷土重來”,基本否定了當前疫情趨緩原因中的人為因素,僅僅可能是夏季高溫的自然因素;其次,對付H7N9,還“需要農業部門和衛生部門協力合作”,必須意識到“風平浪靜不代表國家的公共衛生體系可以高枕無憂”。但是,“到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研制H7N9的疫苗成功”。
這確實是“向國內公眾揭開H7N9不為人知的一面”。然而,無論是“全國H7N9禽流感應急響應已全部終止”,還是各地活禽交易市場的逐步開放,都貌似已經送走了H7N9這個瘟神。當人們看到了H7N9不為人知的一面,在為之驚詫的同時,全社會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特別是國家公共衛生體系,要拿出“上天入地”的勇氣和決心,決不能讓H7N9禽流感在《自然》雜志的“預言”面前任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