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新西蘭乳制品巨頭恒天然集團就部分含肉毒桿菌的乳清蛋白粉流入中國向消費者公開道歉。這3個批次的問題乳清蛋白粉影響3個中國企業。中國官方反應迅速:質檢總局要求新西蘭保證輸華乳品的安全;國家食藥監局約談娃哈哈、可口可樂、多美滋等企業;上海質監部門封存多美滋涉及問題乳粉的原料及成品。(綜合8月5日新華社、央視等)
三聚氰胺讓國產奶粉無地自容,肉毒桿菌讓進口乳粉節操落地,難道世界上再也沒有安全奶粉了?發布預警、通報信息、封存原料、要求召回,官方的反應和措施迅速有效,公眾懸在嗓子眼的心可以寬一下了。數十噸乳清蛋白粉為何沒被擋在國門外,又是如何在重重監管下威脅消費者安全的,接下來要進行的就是問責、賠償和預防。
無論國產奶粉還是進口奶粉出現問題,公眾和輿論均批評行業無良、監管失職,卻忘了龐大的市場需求影響更甚。幾乎每家超市都設有奶粉專柜,差不多各國奶粉都被虹吸過來,每遇活動消費者摩肩接踵排隊。如果這次恒天然不自曝家丑,會有成千上萬嬰幼兒會中肉毒桿菌的招。但這也看出,絕對數量驚人的消費者,對市場、企業、監管卻沒有任何發言權,以至于三聚氰胺微不足道的賠償還沒到位。
依據市場規律,當奶粉供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時,企業可能為了利益放松對產品質量的監管,產品出現質量下滑、假冒偽劣的可能性增大。當年,三聚氰胺奶粉被封存之后,16噸被無良企業用來生產雪糕,從中可窺一斑。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質量再低的奶粉都能賣出去,你不買他也買,所以三聚氰胺不但沒有重創國產奶粉,反而有逐漸發展壯大趨勢,這就是原因。
為何中國存在大到對所有奶粉來者不拒的消費市場呢?直接原因就是哺乳期的產婦不愿意母乳喂養嬰兒從而制造出奶粉需求。從教科書里到醫院墻上,從傳統觀念到父母口中,“母乳喂養好”是一個常識。但理念與現實相距甚遠,全社會對哺乳期婦女的歧視,逼著婦女不得不放棄母乳喂養:工作單位不愿意員工因哺乳耽誤工作,甚至生孩子都得排隊;公共場所幾乎沒有哺乳室,雖然吸煙室遍地。
法國新生兒母乳喂養率為70%,美國母乳喂養率剛不到75%,這些國家奶粉市場質高價低。中國半歲內嬰兒母乳喂養率不到30%,城市甚至不足16%,越來越多的人放棄母乳喂養,導致奶粉市場從2005年的5億美元左右升到2012年的35億美元,未來4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50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就算無良企業把面粉標上奶粉字樣,也會遭遇搶購。
這幾天,廣州等地舉行“母乳喂養快閃”活動,試圖提高公眾對母乳喂養的重視。但絕大多數哺乳期婦女為了生活只能選擇工作,不得不忍痛剝奪兒女本應享受的母乳喂養。社會對哺乳期婦女下意識的歧視,制造有悖最基本的人性和最天然的權利的市場需求,可所有人又在努力保護母乳替代品的安全,這是一件充滿邏輯悖論、辛酸可笑的事情。
毋庸置疑,社會消除對哺乳期婦女的歧視,才能擠出奶粉市場的水分,奶粉的供需才能動態平衡。這樣能保證正常競爭,不分內外嚴格監管,奶粉質量才讓人放心。歧視哺乳期婦女和肉毒桿菌奶粉,看上去八竿子打不著的聯系,背后卻藏著深刻的社會邏輯,唯有民主的社會環境,奶粉市場才能照常運行。有了放心的社會,才有放心的奶粉,消除歧視是市場和社會回歸正常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