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戰高溫”的群體,理應為他們打造遮陽避暑的權利保護傘,使其免受高溫灼傷。
雖然已經立秋,但是高溫勢頭不減,這對那些頂著日頭討生活的人來說是個煎熬。日前,河南新鄭一位72歲的環衛工因高溫勞作患上“熱射病”,不幸身亡。北京海淀一位52歲的清潔工值班掃街時突然暈倒,送醫不治。高溫背景下,環衛工人的中暑死亡問題引起了社會關注。
“推遲一個小時上班是好事,可那是用環衛工的命換來的!”新鄭市一位環衛工的感慨透出幾分辛酸。雖然,環衛工死后,當地有關部門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將環衛工上班時間推延至下午4點,但是,即便是用生命代價換來的一小時,依然與國家規定有距離。根據去年修訂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當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停止室外露天作業;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勞動者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6小時;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37℃以下時,應換班輪休。一刀切的“推遲一小時”,顯然難以滿足各種高溫條件下的勞動者權利保障需求。
一方面是赤日炎炎,另一方面則是水果、飲料等食品熱銷、瓜果皮殼等垃圾增多,工作量和勞動強度大增,對環衛工人們來說,除了縮短勞動時間,更需要改善工作條件,獲得必要的防暑降溫保障。有高效的清掃工具、有休憩的場所、有救急的藥品,環衛工才會盡可能少受高溫之苦。這些,既是勞動者的正當權利,也是政府部門應盡的職責。
回顧最近乃至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環衛工中暑事件,不難發現,高溫中倒下的多是年老體弱者,其背后則是環衛工群體日益老齡化的趨勢。在鄭州,2.2萬環衛工人中,法定退休年齡以上的聘用人員占到了30%?!案啐g環衛”現象在各地普遍存在,由此相伴生的一個權利困境就是,這些年老價廉的勞動力,大多是臨時工,沒有簽勞動合同,也沒有工傷保險,工作中一旦有個閃失,其權益難以得到維護。
就像新鄭那位中暑身亡的環衛工,雖然兢兢業業干成了當地的“環衛勞?!保惨驘o勞動合同,無法獲得工傷賠償。如果不是單位統一為環衛工購買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賠償之路將會更難走。面對環衛工、建筑工人、交警等,這些“戰高溫”的群體,理應為他們打造遮陽避暑的權利保護傘,使其免受高溫灼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