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寬帶中國”戰略、“信息惠民”工程、發放移動4G牌照、發展電子商務……文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讓人感受到信息化時代的強勁脈動。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增長20%以上。從大城市到小縣城,網購的每一次點擊,智能手機的每一款新品,都見證著信息技術對日常生活的滲透。然而,相對于發達國家年人均信息消費數千美元的支出,我國人均不到200美元。一面是滾雪球般壯大的市場,一面則是消費陷阱、網速太慢、創新瓶頸、信息安全等“成長的煩惱”,信息消費的巨大潛力亟須釋放。
為消費清障,為創新開路,為信息安全構筑“防火墻”,為企業發展破除“玻璃門”,做好信息消費這篇大文章,需要破解從技術到管理、從制度到市場的一系列難題。不只是網速的提高,服務更應提升,內容更應豐富,品牌更需打響。這不僅能夠有效拉動需求、促進消費升級,更能夠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穩增長與惠民生的“雙核驅動”。
上世紀90年代,北京中關村的一面廣告牌上赫然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今天,當“寬帶中國”日益融入13億人的生活,當一個預期規模超過3萬億元的消費市場蓬勃成長,一切都令人遐想,又充滿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