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引入競爭機制”成了不少單位和組織進行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工具,營造這種機制確實給吃了多年大鍋飯的中國社會帶來巨大變化。不過,我們雖學會西方的自由競爭,卻不曾學會市場經濟的信仰基礎,出現信仰道德真空,很多領域已出現嚴重的過度競爭。
人們以往常用過度競爭描述一些中國企業的經營行為,實際上多年以來整個中國的社會氛圍已經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過度競爭同樣嚴重。當今一些人流行的世界觀是什么?極端個人主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拉幫結派,打擊競爭對手,道德沒底線。整個中國社會的競爭不僅十分充分,而且過度,所欠缺的其實是合作精神。
以前我們講“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強調建立“單位內部人與人的互助合作關系”,其制度環境是人員不流動。這種不流動自然有一定問題,所以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步實現勞動力自由流動,徹底糾正單位內部“大鍋飯”的不合理現象。而事業單位如高校仍有鐵飯碗,教師的待遇收入并不完全市場化,這是正確的,但鐵飯碗含金量大大降低,教師大部分收入來自于第二職業,基本工資只是保障。而在有些高校,一線普通教職員工的正常收入相當微薄,僅僅能維持體面的溫飽而已,但是如果論文數量、刊發層次、申請課題不到位,就很容易被一票否決,不僅會被扣除部分收入,個別人還面臨降級聘用。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在鼓勵大家進行過度競爭,千方百計去發論文,去靠上標準,才能在校園里安身立命下來。這種情況下,誰還會真的重視科研和教學?
過度競爭的另一面就是傷害合作精神。中國科研人員過去在艱苦的條件下攻堅克難,取得兩彈一星等豐碩成果,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中國學者內部合作、協調而不是競爭的關系。雖然時過境遷,人們對長期競爭、相互合作的認同度依然相當高。前幾年,我們學院進行評職稱工作,當時三年沒評,積累了不少問題,報名者與名額之比達到五比一甚至十比一,人人競爭,矛盾很難調和。我們用傳統觀念統一思想,指出高校與企業不同,大家要長期共事,長期競爭與合作,因此要懂得謙讓。我們不能保證每年每人滿意,但可在一個時期如三五年內達到基本公平。當時,我提出條件相似黨員讓非黨員,年輕的讓年老的,評博導可以破格,但評教授要承認老教師的教學經驗。這種做法得到一致擁護,說明即使競爭激烈,只要制度設計合理,合作也能得到兼顧。要讓大家長期共處,就不能鼓勵“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流寇作風,不能搞惡性競爭。
這樣的經歷,說明對于處理基層單位積重難返的問題,對于復雜人事矛盾的處理,只要認真對癥下藥,都會有效果。由過度競爭衍生出的各種問題,不可能自然消失,反而會在各種簡化的硬指標指引下,變成嚴重的不公平,甚至威脅內部團結和社會穩定。筆者并不排斥競爭,中國也需要競爭帶動整個社會進步,但我們應對過度競爭泛濫于社會每個角落有所思考。▲(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