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世界末日要到了嗎?”22日,數日“霧鎖連城”的長春,一位小學生問媽媽。當日,東三省省會均發布最高級別的大霧紅色預警,長春勞動公園監測的PM2.5最高達595微克/立方米,這一數字前一日在1000徘徊。想去不遠的北京同日公布了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預案試圖動員北京市全部社會力量,來應對并降低霧霾帶來的傷害。(綜合10月22日新華社、央視)
細顆粒物PM2.5隨著氣流飛到半空中,它來自汽車尾氣、燃煤煙囪、工業礦山、鍋頭灶臺,用顯微鏡才能看見的它們聚集起來,就是秋冬之交中國的頭等公害霧霾。它聚集在京津冀、東三省上空,讓低劣空氣穿過鼻腔來到肺部,帶來了不可逆的疾病和傷亡。2011年僅京津冀196家燃煤電廠產生的PM2.5就造成約9900人過早死亡、約70000人健康受損就醫。
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稱,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PM2.5作為一種非典型的“病毒”,無論你是河北人、北京人,也不得不呼吸著“飲鴆止渴”,都逃不脫空氣的“牢籠”。這是一場人類挑起的“戰爭”,卻從開始就陷入失敗的境地。細顆粒物PM2.5出了魔盒后,就從家庭、街道、工廠急行軍,穿過地圖上涇渭分明的行政區劃,從河北到北京,從華北到東北,從北中國到南中國。
在這個過程中,PM2.5隨空氣穿越傳統地域,也為治理霧霾提出新的挑戰。一個省即便全是青山綠水,也逃避不了霧霾的傷害,必須從各自為政的應對,變成整個區域聯手的合作。因為,細顆粒物帶來的公共健康問題,將地理空間按自己的方式重新劃分,人們又不得不遵從以便傷害最小化。整個華北、東北都在探索合力預警、治理霧霾的可能性,再加上中央政府利用政策、資金推動,已經形成了區域聯動機制,但這還不足以和霧霾打個平手。
因為,細顆粒物并不會一直停留在這里,它將隨著季風繼續在地球上空漫游,最先到達的國家是韓國和日本。這意味著治理PM2.5并非中國的“家務事”,和碳排放、沙塵暴、禽流感一樣是國際公共健康問題。我們的“鄰居”也會因細顆粒物飽受困擾,故此霧霾治理方案應為鄰居的幫忙留下可行渠道。中日韓三國今年曾發表改善大氣污染聯合聲明,就是針對PM2.5蔓延至他國的越境污染問題。
人類制造的細顆粒物PM2.5,反過來將會吞噬人類未來,中國只是一個重災區而已,其他國家也不能幸免。這就要求地球“鄰居”放下宿怨、拋開傳統競爭緊密合作,從人類的立場建立國際公共健康體系,別再獨自迎戰細顆粒物這個潘多拉,否則將事倍功半浪費更多人類生存資源。
PM2.5具體導致某個人致癌的可能性不大,它的危害在于人類群體無法避免這種可能。細顆粒物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是霧霾中躲無可躲逃無可逃的“囚徒”,它要求政治家必須從世界的角度看待國內大氣污染、持續發展和生存尊嚴。如今,類似大氣污染等需要全球應對的威脅越來越多,國與國的合作也將成為常設機制,“家務事”成為公共事務,也許是人類的一大幸事。
文/趙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