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深圳北大醫院神經外科病房里發生沖突。據相關醫護人員稱,“免費”住院達4年之久的患者唐海英的父親揮舞菜刀沖向醫生,所幸被保安制止。有北大醫院醫護人員發微博求救,希望醫院能在一周內將患者轉走。
盡管未釀成慘劇,但轟動全國的浙江溫嶺殺醫事件剛過去不久,眼下拔刀相向的事件接踵而至,難免令公眾對醫患矛盾又多了一層憂慮。
若要將這些年來發生的醫患糾紛都細細梳理一番,著實讓人感到不安。譬如數年前北京同仁醫院一名女醫生被患者連刺17刀,武漢亦曾發生數十人持械沖擊醫院的惡性事件,而就在前不久,深圳寶安人民醫院婦產科女護士白巍竟遭一名產婦家屬暴打。這些事件均非虛構,也確能反映出當前醫患關系的一些狀況,但若據此得出諸如醫患關系極度緊張之類的結論,并加以引申闡釋,卻也未必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這些天,不少媒體和論者都就醫患關系問題發表言論,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如果我們不相信醫生,我們還能相信誰”。這類言論在為醫生群體辯護和表達對醫患關系焦慮的同時,也客觀上放大了一種情緒,即醫患矛盾已嚴重到“互不信任”的程度,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已徹底扭曲、劍拔弩張。
但事實果真如此么?不可否認,大大小小的醫患矛盾確實時有發生,但多數情況下,醫生與患者之間關系還是融洽和諧的。平心而論,有多少患者是帶著對醫生的恐懼和不信任走進醫院的,又有多少患者是帶著滿腔怒火走出醫院的大門的?我們在談論一些極端醫患糾紛的時候,是否會留意到醫患之間的理解與溝通、托付與信任、微笑與感激?
醫院是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僅在北大深圳醫院,日門診量即已突破萬人。與巨大的人流量相對應的,是高頻次的醫患交往與溝通,在此期間發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實在在所難免。換言之,即使不是醫院,換成任何一個公共場所,如此頻密的人員交往也會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若醫院一有風吹草動便大驚失色、上綱上線、無限放大,再將曾經發生的一樁樁一件件極端案例串聯起來論述,進而得出一些或令人憤怒或叫人驚懼的結論,恐怕并不客觀。
更何況,有些媒體出于新聞報道和吸引眼球的需要,往往會對一些較為嚴重的醫患矛盾給予更多關注。若僅以媒體報道的案例作為評判醫患關系現狀的全部依據,也會有失偏頗。
這樣講,并不是說當前的醫患矛盾不值一提,毋須給予太多關注。而是在我們討論、判斷醫患關系時,應有更全面的考量。否則,假如醫護矛盾被大肆渲染、過度放大,諸如“醫患之間已互不信任”的說法逐步成為公眾的刻板印象,讓大家覺得真是這么回事,那么醫護人員的恐懼和緊張會加劇,患者求醫問藥也會更加提心吊膽。彼此互相提防、互相對抗、互相埋怨攻擊,都將對方視為敵人和“麻煩制造者”,都將醫患矛盾產生的責任往對方身上推,只會讓空氣中的火藥味更濃,使局面變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