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六旬老者發表《寫給基層公務員們的一封信》,勸誡公務員們要“身在官場,志在為民”。文章指出,“你們對現狀的不滿,不過是與那些實權在握者相比,與那些搞權力尋租者相比,與那些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者相比罷了“、“俯下身便知自己是幸運兒”。
所謂角度不同,風景各異。看待事物的維度,決定著思考的層次。這位寫信勸誡基層公務員的老者亦曾是體制中人,后因“看不慣官場習氣”才下海。無論是人生還是職場,閱盡千帆、蛻去浮華的老者,無疑是個冷靜而理性的局外人和旁觀者。
公權生態內的不公平,是短期內無法避免的客觀存在。正如老者所言,官場中也存在“貧富不均”,這根源在體制內的分配制度,決定的因素并非勞務而是職務,并且區域不同,薪酬也迥異。尤其在權力未被困在制度的籠子之中時,手持的權柄,很容易成為尋租的工具和利益置換的籌碼。因此,基層公務員與手握重權的官員之間的差異,不會體現在“陽光工資”上,而是在灰色的口袋中。
基層公務員的抱怨,在于尋找生活優越的急迫。誠然,每個人都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得取之有道。如果艷羨的是那些靠弄權置換而來的優越,那無疑是條邪路。如果對不公的痛恨,僅僅是建立在自身不能在不公中處于優越,那么難免誤入歧途。
老者的勸誡清楚地解剖了基層公務員的這種價值迷思。而“俯下身”則是樹立了一個靠譜的參照,普通民眾的幸福從何而來,源于合法的勞動和智慧,基層公務員的人生坐標也應該定位于此,而不能尋求別的維度和捷徑,比如以權謀私。須知道,在當前的政治文明和法治背景下,升官和發財并無必然聯系,甚至“升官為了發財”的想象已經成為一種危險的意識。
“為官發財,應當兩道”,總理李克強曾以此古訓警誡公務員,強調“既然擔任了公職,為公眾服務,就要斷掉發財的念想。”這不僅僅表達了中國政府反腐的決心和意志,更是對公務員的價值糾偏。并且隨著改革的推進以及政治文明的提升,“鐵飯碗”和特權福利終究有終結之日。屆時,公務員生態恐怕將不再是避風港,也不是養老的后花園。
基層公務員辛勞,難道不是盡職守責的公共服務者應有的常態嗎?如果公共服務者過著有錢有閑的優越生活,那么公共服務又談何建樹?老者在文章里的建議很清醒,“既然基層的公務員生活如此的艱辛,那么,如今公考的大軍何以還如此的趨之若鶩,通向政府的獨木橋上何以要擠斷脊梁?”而這種建議,無疑揭露了那些迷戀權力生態卻整天抱怨的基層公務員們內心的小算盤。抱怨的背后,無非是怨恨自己不能盡快地坐在分肥的餐桌旁,殊不知:這個餐桌坐不得,這些權力腐化轉化而來的饕餮吃不得。
基層公務員的參照物,決定著他們的人生路。如果是以貪腐者作為參照,那么難免成為蛀蟲;如果以熱心公共服務者作為標桿,那么或將在其中收獲別樣的人生價值和社會認可。基層公務員急于達成生活的優越,以貪腐者作為參考,而不是俯身看看勞動者依靠勞動和智慧創造的價值,當他們想象捷徑的時候,也許已經走上邪路。
老者的勸誡,無疑是醒世的恒言,抱怨中的基層公務員們理應從中有所思考,從人生困惑和價值迷思中清醒過來。而現實中,一些剛步入領導崗位的年輕人倒在腐敗中,斷送了美麗人生,就是深刻的教訓。因而,還沉迷在做“升官發財夢”的年輕基層公務員們,不如早點斷了那危險的幻想。當然,將“權力關進籠子”,促使貪腐、特權制造的優越標桿的倒掉,也是打破基層公務員這種危險幻想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