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理工院校語文豈能成為“選修”
    理工院校語文豈能成為“選修”
    來源: 紅網 作者:周仕華 時間:2013-11-12 16:49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引發爭議,該校一名研究生在網上發表名為《慢一點:人民大學的“國際化”》的日志。有大學生因此在網上感慨,“漢語都成選修了,為什么英語還是必修?”揚子晚報記者昨日調查發現,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南京不少名校早在幾年前就將大學語文從必修改為選修課。(11月10日《揚子晚報》)

      許多理工院校,尤其是名校都將語文作為選修課,使得學生的漢語水平僅僅停留在高中水平。對于這些理科院校的大學生們,真的就夠用嗎?有專家認為,中國人之所以在本土難以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文精神的缺失。理科生要想成為頂尖人才,學習本國語言,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必修課。

      一是語文作為一種工具,是學好理工科課程的必要基礎。試想,一個漢語糟糕的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會有多強?丟失了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而一味地去學習專業,往往會得不償失。

      二是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的主要課程,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不可缺少的。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人文精神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是“德性”“價值觀”“人生哲學”的集中體現,也是科學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三是科理生需要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科研成果如果撰寫成論文,往往會言不及義,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有教授表示,很多學生的論文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一整段下來一逗到底,更不說語言表達的精確性。如此這般,即使有好的科研成果,推廣、普及、運用都會是很大的問題。

      理工科院校學生學習語文,不僅是學習本身的需要,更是培養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養的需要。人文素養對創新思維的發展也許沒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你想要創新,首先得保證你自身獨立、完整。“要成學,先成人。”人文素養并不是一種知識,而更像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境界”。自古希臘起,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大都兼著哲學家的“名頭”,他們大都有很高的人文素養,也因此可以追求純粹的科學,可以發展出現在科學界無法企及的“自由科學”。試想在選擇如此之多、人際關系如此繁雜的當今世界,若沒有一點內在的定力,或者沒有一點除了科研之外可以傾心的余地,是做不到最奇妙的科學的。人文素養不是一種可以量化、可以換算成某種能力的東西,但是它體現在生活的各種方面,它甚至定奪了人生的方向,絕不容小視。

      由此可見,理科院校開設語文課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對培養分析、理解問題以及語文表達能力,不可缺少,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只不過,現在許多院校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選擇上,還要加強研究,使之更具實際操作性,讓學生真正能夠受益,而不能是可有可無的擺設。

      文/周仕華

    (編輯:李琳)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