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志愿者在街頭募捐。
海口網11月18日消息(記者 蔡康攝影報道) 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善行100愛心包裹”活動是一項全民公益活動,以組織愛心包裹捐購,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送去關愛,全國100多所高校參與其中。作為海南省唯一一個授權點———海南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每逢周末,都會組織志愿者上街勸募。然而愛心活動仍然存在不少尷尬:商業區勸募被拒絕、物資沒有地方擺放、個別市民的冷漠與質疑……
善舉 為貧困學子街頭募捐
17日,記者在國貿某超市外見到了海大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李莉丹及會員蒙倩如、喬慶坤和其他志愿者們,他們正在開展勸募活動。
“我們是為響應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愛心活動。”李莉丹介紹,海大青年志愿者協會去年為響應“善行100愛心包裹”項目活動,已募捐了20多萬元,在百所高校中列第7位,而今年,目前募捐已達到7萬多元。募捐的標準有100元的學生型美術包和1000元的學校型體育包或音樂包,包括書包、彩色鉛筆、足球、電子琴等,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送去了一股股暖流。
為了更好地勸募,該協會每次活動都會在學校內組織數百人穿上統一的服裝,帶上活動的宣傳畫走上街頭,在募捐點開展活動。志愿者們在勸募過程中盡職盡責、不辭辛苦,為過路人耐心地講解活動,勸募大家慷慨解囊。
尷尬 募捐遭遇冷落和質疑
志愿者蒙倩如說:“從早上8點開始,志愿者們在人流中站立8個多小時,身體上的考驗可想而知,但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打擊。據統計,在勸募中,志愿者平均每向100個路人介紹愛心包裹項目才能勸募成功一個,募集到100元。也就是說,勸募7萬多元是全體志愿者向路人介紹7萬次后的結果。”
“市民的冷落和質疑讓人難受。”志愿者范耀天說,有一次,他勸募,沒想到對方卻冷冷地說:“現在的大學生也學會騙錢了!”這句話讓范耀天難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參與勸募的喬慶坤說,募捐活動在繁華的市區或商場里開展,但個別商場不配合,有時甚至驅趕志愿者,理由是影響客流量。“沒有場地,我們的物資擺放也成了問題,無法讓市民看到活動的合法性。”最讓志愿者們感到著急的是,當證明活動合法性的證書或授權書無法擺放時,就會有市民產生質疑,從而影響募捐活動的開展。
呼吁 社會給予更多關愛
17日,記者在募捐現場發現,和志愿者的熱心形成對比的是路人的冷漠,有些市民看到志愿者就遠遠地繞了過去,更不要說捐款了。志愿者說,有些路人拿著傳單,看都不看就丟掉了,有的干脆說不要。
“我們的活動是合法的,每一筆愛心款,都能送到需要救助的孩子手里,而且捐贈人不僅可選擇受益人的年級、性別和地區,還可獲得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感謝信、捐贈票據和受益人填寫的回音卡等,清楚自己的捐款最終發揮了什么作用。”海南大學校團委指導青協工作的指導老師陳青說,隨著活動的持續進行,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喚醒人們的愛心,使募捐能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慈善募捐出現這種尷尬,可能在于市民的慈善意識不強,不少人傾向于認為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應該是政府的事。據了解,民間機構要想合法募捐,首先要到民政部門注冊并登記在案。在此基礎上,民間公益組織可聯絡當地公募基金會、慈善總會或紅十字會,以他們為主體聯手舉辦募捐活動,然后將募集資金當作專項資金使用,接受監督。
中國扶貧基金會工作人員說,海大青協作為基金會合法授權開展公益活動以來,募捐到的善款不僅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送去物質上的幫助,更給他們帶去了精神上的關愛。海大的志愿者們積極參與,不怕辛苦,為推動全民公益事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對此,呼吁更多的人能理解他們的善舉,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愛心包裹項目中來,積極參與慈善事業。
?
相關鏈接:
愛心募捐被約談求助對象去世 官方否認叫停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