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王昆對學校取消“大學漢語”必修課發出的質問,他的質疑文章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熱議。
大學語文地位180度翻轉
“最輝煌的時候,數學、地理、化學、生物、地理、教育、政治、美術什么系都開了語文課。”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崇文這樣回憶“當年”。在他的書房里,有整面墻的書柜,黃褐色牛皮紙封的文言古書占了多半,排列整齊,一眼望過去,像在回顧他50年教育生涯。
“現在它是全校選修課,只有32個課時。將它作為必修課的只有音樂、美術、英語、教育、政治幾個系。”老人戴著一頂白色的鴨舌帽,一米八的個子,坐得直直的,雙手放在膝蓋上,認真地開始了他長長的敘述。 via重慶青年報
“高校語文本是有很好的傳統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叫‘國文’,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從那時候不再是公共課的。”但這中間也有很多波折,上世紀80年代,全國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會成立,在匡亞明、徐中玉的帶領下,大學語文作為了必修課在全國擴散(本文所指必修或者選修均指對非中文類專業的開設情況)。
2007年,在教育部高教司的建議下,北大、南開、清華、北航、華東師大等學校把大學語文列為了必修課,但近年這些學校大多將其改為了選修。@cqqnb.net
今年初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91所高校中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僅有34.8%,62.5%的高校大學語文在32個課時或更少。
據重慶交通大學漢語教研室主任漆億回憶,上世紀90年代,重慶交通大學除了極個別專業,幾乎全校都開了大學語文必修課。“不到10年,完全翻轉。現在是除了極個別學院以外,絕大多數都沒開,而且開設了的也由原來的必修改為了選修,由48學時變成了32學時”。
重青記者調查了重慶10所高校,其中只有3所將其納入全校必修,大部分學校將大學語文設為全校選修,其中有1所學校沒有將這門課設為全校選修或者必修課,只有極個別專業有開設。
兩派講法:人文性VS工具性
漆億回憶,曾經有學院要削減掉大學語文課,其理由是“不教學生賺錢,沒用”。“在這種急功近利的社會背景下,不能直接教學生賺錢技能的學科總是在課時緊張時最先被削掉”。 via重慶青年報
即使開設了大學語文,講法也呈現出兩個派別。漆億稱,現在的講授內容一派突出人文性,一派突出工具性,兩種突出都能在《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找到根據。
漆億所在的重慶交通大學漢語教研室大學語文組經過討論確定突出人文性,并主張“百家講壇”式的主題講解,主題有“從《詩經》看詩歌的起源與流派”、“屈原及其愛國主義的現實意義”等。重慶醫科大學語文老師李靜也偏重人文性和審美性。
但在何崇文的教學計劃中,“漢字的特點與糾正錯別字”、“同義詞辨析與選詞煉句”、“句子的分析與修改”等語言基礎屬于重點內容。他認為大學語文應當語言、文學并重。 via重慶青年報
“如果你光講文學作品,語言能力呢?現在的大學生語言能力最容易表現出問題來,比如面試、寫作。字詞句篇這些仍然要講,但要升級。”何崇文的升級方法是聯系與比較。比如他講“朿”,會講到四個常用字:策、棘、刺、棗。
除了這兩派以外,據河南一位研究者董紅梅的調查,有學校將大學語文作為專業輔助課開設,比如中醫專業的醫古文。
兩種探索:公共必修VS必修中的選修@cqqnb.net
大學語文到底應該怎樣提升地位?目前也存在兩種探索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即是把大學語文歸入“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群”,成為該課程群37門課程中的一門,學生必須選擇這個課程群中一門或幾門課程,修滿4學分。同類課程群還有原著原典選讀課程群等。 via重慶青年報
另外一條路是直接設為全校必修。目前,重慶僅有四川美術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這樣做。@cqqnb.net
何崇文和李靜認為改為公共必修課更好,李靜說:“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必修課去學,大學生逐漸就接受了。如果只是必選大類中的一門,還是把它邊緣化了。” via重慶青年報
漆億則贊同人民大學的做法。她建議把“人文性”這個任務分解成幾種課程。“比如各二級學院希望我們開實用性的學科,我們就針對性地開設一般應用文寫作(交通運輸學院,選修),財經應用文的寫作(財經學院,必修)等”,同時,她們也面向全校開設了唐詩宋詞鑒賞、經典詩文導讀等通識選修課。她認為,這樣的分解,會讓這門課程更輕裝上路,目標更明確,老師的針對性也更強。
同時,他們還都建議加強大學語文師資隊伍和科研能力。李靜認為:“我們現在大學語文的教學科研,遠遠落后于很多學科,包括外語。”
一個源頭:大學語文定位模糊
曾經的輝煌何以不再?而現在的講法、課程開設情況又為何這樣紛亂?漆億認為,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大學語文這門課本身定位不準確。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寫到,“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
“人文性和工具性(也就是基礎性),是兩方面的任務。各個學校在執行的時候就一直在突出人文性還是工具性之間徘徊”。 via重慶青年報
教學大綱中的任務對于大學語文來說太沉重。何崇文認為,不能讓它(大學語文)承載太多,“比如思想教育就不應是它的內容,它歸根到底就是漢語表達、欣賞”。
“文學是人性之學,它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可用課時少,又受人們的實用觀念的沖擊,以及教學時數的限制,它又承載著這么多東西,就把它推向了狹路。” via重慶青年報
“其他學科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突出思想和政治,而它什么都想得到,結果什么都沒得到。”漆億這樣分析。
教育部并沒有像對思想政治教育一樣嚴格要求每個高校也是一個原因。“他們都用的‘建議’,‘有條件的情況下’,那學校可以說沒有條件,民間學術力量的呼吁總是有限的。”@cqqnb.net
何崇文曾是西南地區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會的會長,“但這個組織已經好久沒有活動了”。老人一直樂呵呵的,說到這里時搖了搖頭。
?
?
?
相關鏈接
大學語文教育重在滋養心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