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全面落后于中國社會改革的總體進度,幾乎已成一個不爭事實。日前,從清華大學公布的自主招生“華約”名單來看,中國人民大學已經不在其中。據悉,記者從人大招生辦得到回復,人大決定2014年自主選拔錄取招生暫緩一年。不過,這里的“人大決定”也許只體現了表面文章,按照教育部此前的說法,教育部有權對實施自主招生的高校行使暫停權力。所以,人大暫停自主招生的做法很可能是“被決定”的結果。????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暫停自主招生之舉的緣由到底何在,這都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不能確定稍早前人大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被調查一事是否構成了最充分的原因,但即便原因眾多,蔡的涉案必定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對于人大暫停自主招生工作一事,從公眾輿論的反應來看,痛斥其腐敗者居多,認同其暫停者亦不少。大抵說來,一般民眾首先表現出對高校自主招生的極端不信任感,而隨著招生丑聞的陸續曝光,這些不信任感又衍生出對暫停甚至是取消自主招生工作的強烈支持。這樣的一種態度,所基于的當然是一種非常樸素的公平觀念,即在不能確保絕對公正的前提下,以高考分數論英雄的方式最具可操作性,也最體現公平。
不過,假如我們將上述保守的立場作為論述的起點,那就意味著我們經年累月針對應試教育做出的批判幾乎失去了它全部的意義。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改革的問題非常之多,但根本要義還在于驅除行政化,還學校的自主權。所謂高校自主招生,在長遠目標上,體現的正是這樣一種改革。然而,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是,當獲得自主權的高校無法確保公平公正時,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去矯正它。
現有并且已經在操作的方式便是由行政部門來叫停它,從而起到懲戒的作用。但糟糕的是,我們試圖擺脫的恰恰是一種武斷的行政壓制,而現在改革一旦面臨困境,公眾輿論對于立馬退回行政控制的境況卻絲毫沒有任何敏感,反而對教育部門的叫停行為表示認可。這樣的情景,似乎構成了中國當下改革的一道“魔咒”,即改革本身不容有失,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倒退回去,甚至退到改革起點之后。
然而,改革從來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人大自主招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暫停”并非最優選擇。在繼續改革中探求確保監督到位、公開公平公正的途徑,才可能為改革的成功提供更多的經驗。正如嬰兒蹣跚學步,假如在其摔倒時過于強調父母懷抱的重要性,那么獨自行走也就成為一個更加遙遠的目標。因此,在高校自主招生陷入悖論之際,支持將改革進行到底比支持教育部門叫停改革更需要勇氣、智慧和擔當。當然,拋出這樣的觀點是危險的,因為這很可能為“權力尋租”制造了更好的借口,對此,我們只能期待在改革中不斷強化監督,并以自由選擇的方式來敦促高校自主招生過程的不斷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