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三大高校自主招生聯盟公布了各自2014年的自主招生聯考方案,其中,人民大學退出“華約”自主招生聯盟的消息引爆網絡,不少人認為這變相印證了人民大學自主招生確實存在違規操作。人民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暫停一年自主招生是為了進一步規范和改進自主招生工作。(2013年12月23日京華時報)
高校自主招生推行已有10個年頭,盡管其間不乏質疑之聲,但卻“濤聲依舊”。此前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事發,一個自主招生名額“賣”到100萬,高校自主招生也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其直接后果是人民大學暫停2014年的自主招生。那么,僅僅是人民大學存在這樣問題嗎?“陽光”又豈可總在“風雨”后?
盡管高校自主招生的初衷很美好,但由于在一些環節上比較寬松,加之監管的“短板”,就被一些“歪嘴和尚”所利用并念出了“歪經”。對此,相關部門應有充分考量并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規范,而不是“揚州的鑼鼓各打各”,更不是等“病”成了真,才著了急慌了手腳,這是“馬后炮”。一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100萬非一日之“功”,有時也非一個人能完全做主的事,莫非監管的眼睛“瞎”了?
眾所周知,相對于統一招生,高校由此獲得了部分招生自主權。看似吹進了一股清新之氣,實際上卻也刮進來一些歪風。統一招生盡管過“死”,但卻沒有丟失公平;自主招生雖然花哨,一旦舞弊便成了不軌的“盛宴”。高校自主招生淪為少數人甚或個別人的“一畝三分地”,這自主招生還有什么美好可言?
信息的不對等是自主招生問題叢生的關鍵,這既有客觀更有人為因素。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負責人洞察其中奧秘,壟斷招生信息,控制招生名額待價而沽,“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事實上,一些炙手可熱的名校名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也是一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名額可賣到100萬的根源所在。而信息之外的就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兒了。可見,將信息及時、規范發布是維護自主招生權威與尊嚴之首要問題。
自主招生過程中的“自主”如何界定?又如何去監管?這是確保公平性的保證。從人民大學藝術特長生招收可窺豹一斑,據說相關專業的測試是不拉簾子的。是疏忽還是刻意?若連這樣的表面文章都懶得去做,那一些隱蔽、深層的問題就更可以想象。其實,盡管“拉簾子”并不意味著公平與公正,因為幕后交易不是一張簾子就能隔斷的,但不拉簾子則暴露一些人赤裸裸的肆無忌憚。
自主招生試卷從命題到監考再到批閱,一般都由所涉高校或相關高校聯盟組織實施,試題泄密可能是最容易發生的問題。這對于削尖腦袋往里鉆的考生及家長而言,無疑就是一根的救命稻草,只要有人愿意賣通常是不愁買家的。
當然,不能因為個別學校的腐敗而完全否定了自主招生,但也切不可因此而忽視自主招生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正視并想出破解之策才是根本,只有將自主招生關進制度的籠子,堅決堵住“花”招漏洞,高校自主招生的未來才會充滿陽光,也才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