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鐵公司總裁白中仁1月4日自殺身亡,公司公告認定為“意外逝世”,而家屬和同事則稱其患有“抑郁癥”。這距安徽泗縣公安局認定該縣人社局局長陳兆才自殺僅一天時間。官員的非正常死亡,留給家庭的是悲劇,給輿論的則是猜疑。
近年官員自殺事件在媒體上頻頻出現,且死亡原因多被宣布為患有“抑郁”。在民眾看來,這些官員手握重權,光鮮亮麗,出有小車代步,入有秘書服務,身份地位尊貴,收入高、福利好,有什么可“抑郁”的?尤其沒有醫學鑒定、病歷證明,而且部分官員抑郁或自殺還發生在本系統或本人被調查的敏感期,難免讓人狐疑。
客觀地講,官員作為公職人物,一舉一動受到關注都是正常的。倘若適逢敏感時期蹊蹺自殺,原因還老是“抑郁”,又沒有權威可靠信息,關注的視線就可能布上猜疑陰影。尤其是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發展任務重,積累矛盾多,貪腐痼疾難以根除,民眾往往就傾向于以“有罪推定”的思維來看待官員的非正常死亡,不愿意相信別人是清白的。只要社會還在急劇轉型,制度體系還不完善,官員貪腐還未得到根治,這種猜疑就會始終存在。
對官員抑郁和非正常死亡,最好的辦法是公開。除非個人隱私,應由權威部門調查并詳細公布官員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政府必須以坦誠來換得信任。媒體除了獵奇,也應普及抑郁的常識。抑郁癥在中國已非常流行,統計顯示,重癥抑郁有近15%的自殺率。而且,抑郁面前人人平等,找不到工作的農民工會抑郁,盛名滿天下的崔永元也會抑郁,官員抑郁又有什么好奇怪呢?公眾也應認識到,在急劇發展變化的社會,隨著法治完善和反腐倡廉制度體系的日趨細密,在政績考核、問責制度、維持穩定等重壓下,一頂官帽帶來的早已不再只是輕松愜意和春風得意。說官員壓力大,所言非虛。
這里面當然有制度的原因,比如官場的封閉性,評價機制較為單一等。官員的榮譽、待遇都跟級別有關,然而晉升如登山,越高人越少。工作要求越來越高,監督力度越來越大,加班應酬又可能導致家庭關系越來越差。而且官場難進也難出,“一入侯門深似海”,機關坐了若干年,有的鍛煉成了弄潮兒,也有不少熬成了廢人。
也有風氣的原因。有些官員成天“端著”,要“像個領導樣子”,不能太四平八穩,也不能太鋒芒畢露,嬉笑怒罵都會被解讀,連表情都不敢太豐富,時間久了不憋出病來才怪。而且官方和民間對精神健康都缺乏足夠重視,對抑郁癥患者也缺乏足夠寬容,過度競爭下,官員不僅不敢生病,更“不敢”有精神或心理疾病。媒體報道有許多官員偷偷看心理醫生,甚至求神拜佛。山西運城市某官員2006年患了抑郁癥,但自殺前始終沒人發現。
真正解決民眾對官員抑郁自殺的猜疑,要等到整個社會倫理的重建。但對于防止官員抑郁和自殺而言,無論是關心他們的精神健康,還是以明確而非含混的監督規則讓他們的權力“進籠子”、“曬太陽”,作用都大于單純的質疑和獵奇。▲(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