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養殖業遭受的疫情損失,國內家禽行業協會及企業最近聯合向各級政府遞交公開信等,請求“停止實行H7N9的每例通報”。衛生部門表示,對家禽業遭受的損失,誰都同情并揪心。但不通報新增病例,于法無據,于事無補。(2月4日新華網)????
非典之后,如何應對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政府與民眾已形成共識,即以人為本,及時通報,公開透明。H7N9系2013年3月才首次在人體上發現,目前雖未發現H7N9人際傳播的能力,但其傳播途徑仍需明確。2013年冬季以來,H7N9禽流感疫情再次暴發,確診人數持續增加,并且集中于某些省份。在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公共風險無法真實評估的情況下,停止通報無疑如掩耳盜鈴。堅持通報,不僅是政府應對突發事件公開透明的原則底線,也是疾病預防、治療與研究的切實需求。
家禽行業協會與企業呼吁停止通報的動機可以理解。畢竟,為保障公共安全,養殖業犧牲巨大,確實應予扶持與補償,但扶持不等于要減少信息公開的力度,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很顯然,在事關公共安全上,行業利益不能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退一步說,假設真的減少疫情的曝光度,就能“解救”家禽養殖業嗎?顯然不是,病例的增減、疫情的暴發程度不會因通報與否而變化,防控工作也不會隨之松懈。與其希望減少曝光度,不如加快理念更新與產業轉型。未來養殖業終將是“集中飼養、集中宰殺、冰鮮上市”的模式,這就更需要家禽養殖業提檔升級,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更加注重科學養殖、規范防疫和質量標準,從源頭上遏制H7N9及其他疫情發生的可能。
此外,從已經發現的H7N9病例來看,在農貿市場接觸活禽是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因此,在轉變禽業養殖模式同時,需要轉型的還有宰活賣鮮的傳統活禽交易模式。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看,活禽交易市場遲早會萎縮乃至關閉。中國人喜歡購買活禽,除了飲食習慣、文化觀念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現買活禽更加放心。要減少直至消除活禽交易,既需要對公眾觀念的引導,也需要禽業生產者生產過程更加公開透明、更有資質保證,通過質量安全認證、品牌連鎖經營等方式,打消公眾的疑慮。
H7N9疫情是對禽業產業升級的考驗,帶給政府部門的則是公共服務的命題。此次禽業企業要求停止通報,幾乎是個“不可能實現的訴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實可以看做是禽業企業吸引公眾目光,盼望救助的無奈之舉。禽業的轉型,將對養殖品種、屠宰設施和流通模式提出新的要求,這都需要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但H7N9來勢洶洶,企業根本來不及著手準備。觀念上需要政府做出引導,標準上需要行業規范,資金上更是需要補償、貸款、稅收等多種扶持。這對政府的服務能力、協調能力都是一個考驗。
在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中,公眾、企業、政府應是利益共同體,在危機面前,只有聯手應對,齊心協力,才能最終戰而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