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發展穩定及長治久安,有很多工作要做,筆者想提三條建議:
普及強化雙語教育。在全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中,新疆的雙語教育和少數民族對漢語的掌握程度相對較弱。掌握好國家通用語言,有利于各族民眾的日常生活,也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近些年新疆在普及雙語教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教學質量還有待進一步強化提高。基層教育部門應注重保障提高入學率,國家則應加大在雙語教育方面的投入。面對教師不足的困難,可參照“孔子學院”的方法,以優厚的薪水和定期輪換的形式,在全國教育系統調集漢語教師及向社會招募志愿者。
積極擴大疆內就業。新疆地廣人稀,但適宜人們生活的綠洲有限,勞動力相對過剩。新疆不少地方的基層政府組織少數民族青年到東南沿海打工,然而由于氣候、飲食等方面的原因,他們往往不太愿去或去了也難以長期工作。一些少數民族民眾也自發到內地經商,但大都是小買賣,在資金、人脈等方面都無優勢,難以在內地長期持續發展。機關事業單位的就業人數有限,新疆的民營企業也不如內地發達,擴大疆內就業,新疆的國營企業應是主要渠道。國家可用補貼或稅收減免政策,鼓勵國企多招當地少數民族員工或限定一定的招工比例。企業要承擔少數民族員工的培訓成本,少數民族員工則通過學習不斷提高工作技能,融入國家現代化進程。
探索農村發展新模式。近些年許多內地農民到新疆租用承包土地種植棉花、紅棗等經濟作物,有較好的收益。一方面,內地農民在資金、技術和銷售渠道方面的優勢,對當地少數民族農民的種植構成有力競爭,影響他們的收入,難免引發一些矛盾;另一方面,這使一些少數民族農民只得到地租,游離于種植勞動之外,和種植業的發展及成果無關,被邊緣化。建議由基層政府主導協調,建立內地農民和當地少數民族農民聯合種植的模式,當地少數民族農民不只出土地,也要參與種植勞動,內地農民則在共同勞動中發揮資金、技術和銷售渠道等優勢,這種模式,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發展及共享發展成果。▲(作者是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