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5日中午抵達臺灣,開始為期4天3夜的訪問。這是1949年以來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踏上寶島的土地,它對兩岸關系改善的標志性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對這次訪問效果的預期不應太高。不久前臺灣發生了“太陽花學運”,兩岸服貿協議因此被擱置。張志軍抵臺下飛機時,機場既有熱情歡迎他的民眾,也有穿著“建立臺灣國”T恤衫的“臺獨”分子,還有一幫前來攪局的法輪功分子。這些景象是張志軍所要面對的臺灣社會政治生態的縮影。這不是個能夠支持與大陸共謀重大政治突破的環境。
兩岸關系格局中這些年一個質的變化是有效壓制了“臺獨”。兩岸實現“三通”、簽ECFA、臺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訪大陸以及張志軍此次訪臺等等,可以看成對遏制“臺獨”成果的鞏固。至于兩岸和平統一,這個目標還很遙遠,尚需未來一系列重大突破的鋪墊。
今后一個時期的兩岸關系應立足兩個目標,一是防止“臺獨”的歇斯底里表演卷土重來,確保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不逆轉不中斷,二是為兩岸走向和平統一做耐心的積累。前一個應是最低目標,也是需要全力保障實現的。對后一個目標應采取現實、積極的態度,能做多少做多少。
無論制獨還是促統,大陸都應堅定“實力創造現實”的信念,把大陸的力量建設作為對臺政策的后盾。要看到,從上世紀90年代起“臺獨”大肆興風作浪,后來激進“臺獨”受到遏制,大陸力量的威懾對這一轉折起了決定性作用。大陸對臺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要維持臺灣社會的清醒認識,看清“臺獨”對臺灣安全與繁榮的長期破壞。
由于臺灣與大陸的社會結構不同,其對兩岸關系的解讀方式經常是扭曲的,大陸給臺灣好處,未必就能得到善意的回應。大陸不可急于“感化”臺灣公眾。大陸還需在兩岸關系上保持平常心,不設定過高目標,不為此拿過于優厚的條件“哄”臺灣,更不能在政治原則上做妥協,而應把控節奏,實事求是。
大陸的實力無法直接轉化成兩岸的親善,但卻可以為這種親善的出現創造條件。它能制造“臺獨危險”的穩定認識,并使得與大陸越走越近成為有誘惑力的選項。這些都系關臺灣公眾的根本利益,它們將最終促成臺灣社會認識大陸方式的轉變。
要讓臺灣社會能夠經常感知大陸的力量,這就需要大陸探索對臺“恩威并施”的策略格局。我們不應太關注臺灣輿論對兩岸關系一時一事的反應,它們未必重要,而應致力于塑造臺灣社會對兩岸關系及西太平洋局勢的戰略悟性。換句話說,臺灣輿論一時“高不高興”,并沒有它們長期“看沒看懂”更重要。
目前基本還是臺灣輿論什么都說,大陸這邊則每說一句話都挺謹慎。這種情況需逐漸改變。未來有一段很長的過渡期,中間會有許多曲折和起伏,但大陸的承受力要遠遠大于臺灣方面。大陸要展現這種自信,不要讓臺灣的激進勢力以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張志軍訪臺,在臺灣引起的關注度要遠遠大于今年2月王郁琦訪大陸在海峽這邊引起的關注。這種差距折射了海峽局勢和地區政治結構的巨大變遷,同時顯示了大陸對臺政策空間的寬裕。張志軍這次訪臺是兩岸關系成果的一次收割,而且不可能光收不種。▲